從「架勢堂事件」裡,相比起男女平等、女性受辱等話題,我們看到更可怕的現像:民粹主義的抬頭。
作為一個健康的、多元化的社會,聲音是應該可以很不同,而且可以共存的。如果有一種言論威脅或侵犯了其他人,社會會作出調整,壓抑或屏棄了該言論--而這一切是依從了社會的一套既有法則去進行。民主和民粹的分別,在於前者在少數服從多數下,會在憲制下尊重少數,而後者只是單純地以群眾的意向去辦事。和玩「百萬富翁」一樣,最多現場觀眾選擇的答案,不一定正確。
森美小儀道歉後,網上的聲音分成兩大派:反對森小的,和支持森小的。反對的往往打著「男女平等」牌,即使對事件不清楚、沒聽過該節目甚至之前不認識森小二人,只憑聽到「非禮」一詞便充當十字軍東征;支持的,卻只本著「他們也已經道了歉別欺人太甚」的精神鋤強扶弱去打網上聖戰。雖然也有人思路清晰,指出事件中的不同要點,可是愚民還是佔了群眾的大多數。別以為打字打得多便代表理據充分,網上不少人的舉證也是拾人牙慧卻自相矛盾。在反對和支持的兩大聲音下,一些較為中立的意見便被威迫或強加上反對或支持的標籤。「你認為森美小儀道了歉便足夠?你不尊重女性!試想想如果提名那選舉的是你女友/妻子……(下刪)」和「你覺得他們開的玩笑太過份?你沒有開明的思維!這是古老石山的思想……(再下刪)」這些帽子屢見不鮮。簡單的二元對立,便是民粹主義的最常用手段。
現在,這兩派聲音也只是單純地嘗試壓倒對方而已。沒有嘗試去聽聽對方的意見,更遑論接受對方的想法。一個維園阿伯只會對城市論壇構成騷擾,但一百個維園阿伯會令城市論壇崩潰。網絡的普及激化了人與人之間互動,加深了大家的認識,可是卻展現了群眾的偏見,和這些偏見的極端和孤立。
我愈來愈覺得,「香港群眾的素質不夠成熟去接受普選」的說法是對的了。真無奈。
2006年6月9日星期五
「架勢堂事件」其之二‧民粹
標籤: 新聞時事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