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伊坂幸太郎。
目前為止我只看了兩本伊坂幸太郎的作品:《死神的精確度》和《孩子們》。坊間稱他走上了「東野圭吾路線」--意指作品往往入選直木獎候選作品,卻一再和獎項擦邊而過--然而憑以上兩部作品看來,我覺得伊坂的確未達至得獎的水平。我可不是大口氣要當什麼評論家,也不是想跟伊坂的粉絲們對著幹,只是一點個人觀感,而且我必須強調這是「憑以上兩部作品」來看。
先拿《死神的精確度》來說說,故事的佈局、設定的確有趣奇詭,以「死神」作為參與事件的第一身主角,很多作品很容易淪為二流的奇幻推理小說,可是《死神的精確度》沒有。在交待劇情、用字遣辭上十分流暢,伊坂幸太郎就像個老練的劇作家。《死神的精確度》的優點是很顯然易見的,一般大眾讀者應該會喜歡這小說。不過,這小說卻有兩個弱點:懸疑性不夠強,深度也不足。前者簡單來說便是「謎題不夠謎」。現今的推理小說讀者,經歷了上百年的腦力鍛鍊,再奇異再古怪的詭計也見過,難得伊坂在《死神的精確度》裡建立了一個新穎的格局,以死神的角度(還加了一堆規條)來演繹涉及死亡的推理故事,敘事性詭計、密室殺人、連環兇殺、名偵探等老掉牙的元素也可以變得意想不到--可是,作品裡的懸疑性卻大大不足,以上所說的元素大都沒有。最令我失望的是,這個設定下作者沒刻意加入敘事性誤導手法,整部作品只有一個令我莞爾、稍為運用了這方法的地方。拿死神這個非人類來描寫卻沒有誤導手法,我覺得真是「拿著燒餅當枕頭」,浪費得不得了。如果說作者不打算跑著重推理的路線所以迴避了這些複雜的手段,文學性方面則弱了一點。《死神的精確度》十分大眾化,甚至大眾化得讓我可以吐槽說深度不足。文字上夠不夠文學性一回事,但主題呢?故事反映了什麼?人物角色想表現什麼?不是說這小說缺乏了中心思想,只是不足夠。我們從東野圭吾奪得直木獎的《嫌疑犯X的獻身》中可以看到愛情和理智的融合,可是在《死神的精確度》中對死亡的描述只有片段式的交替。為正義而死也好、為愛而死也好,作品中即使花了篇幅交待,卻未能打動我這個讀者。
反過來說,我對《孩子們》的評價較為高一點。以五個看似獨立卻又稍有關連的短篇組成,交織出一篇洋溢著溫情、幽默和熱血的協奏曲。和《死神的精確度》一樣,讀者不會看到翻天覆地、一發逆轉的驚天詭計,反而側重描寫人物和角色在環境裡的景況。很諷刺地,我覺得在故事上,寫實的《孩子們》比以死神為主角的《死神的精確度》更令讀者出奇。荒誕的佈局、偶然的事件引發的情況等等雖然離奇但十分實在有力。在主題上亦十分明確,我尤其欣賞當中《孩子們》和《孩子們Ⅱ》兩個短篇,劇情感人又不失趣味。如果整部作品的統合性再強一點的話《孩子們》絕對是傑作(餘下來的三個短篇也十分有趣,可是整體來說在主題或故事性上的連貫性欠一點點)。
社會性的題材、導演SABU式的荒謬佈局、石田衣良式的人物塑造,輕鬆易讀。如果說八十年代開始出現「新本格派推理」,我認為伊坂幸太郎是「新社會派推理」的能手。讀完《死神的精確度》時我奇怪宮部美幸為何對伊坂有著這麼高的讚譽(「伊坂幸太郎是天才,他將會改變日本文學的面貌」),在看畢《孩子們》時便逐漸明白。相信不久的將來,伊坂幸太郎便會打破這個「東野圭吾路線」詛咒,開拓出更令人興奮的大眾文學的新天地。
2007年10月14日星期日
新社會派推理‧伊坂幸太郎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