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7日星期三

222戰爭與Web2.0與文化產業


先說些背景資料,免得不清楚的人看得霧煞煞。日本年前推出了一個人工聲音合成軟件,叫作「Vocaloid」,顧名思義便是「聲音Vocal」和「人造人Android」的混合。這個軟件可以讓用家輕鬆輸入文字並調整聲調,合成出像人的歌聲,是一種進化了的TTS(Text To Speech)系統。第一代的Vocaloid有男聲「KAITO」和女聲「MEIKO」,而後來開發商更推出了新一代的「Vocaloid2」女聲「初音ミク」。因為初音ミク有漂亮的形象設計(就是上圖……其實一個聲音軟件和「角色設計」沒啥關係,但在喜愛動漫的群族裡這卻大大影響銷路)和聲優擔當合成聲音的原型,加上機能改良的關係,結果推出不久便大賣,形成一股潮流。後來更有新的商品「鏡音リン・レン」,賣點是「一對雙胞姊弟」少年少女的聲線,熱潮持續。

讓電腦唱歌可能很有趣,但最重要的是用家完成作品後有渠道跟他人分享。在YouTube爆紅的年代,網絡分享是平常事,但令初音ミク出名的不是YouTube--在日本真正讓Vocaloid風潮大刮的是異軍突起的「ニコニコ動画(NICONICO動畫)」。ニコニコ動畫和YouTube一樣是影片分享網站,但在短短一年間便在日本本土擊倒YouTube,原因在於一點:網友可以在影片中「實時」留言。例如某人在1分05秒看到好笑的東西,留了一句「呵呵」,其他用戶也會在片段播放至該時間時看到這句留言字幕,情形就像一群朋友看電視看電影,一同笑鬧說三道四。這種參與性讓ニコニコ動画的交流性遠大於YouTube,而初音ミク的「演唱」作品在這個平台上推出更讓上傳者與觀眾有著強烈的互動。

Vocaloid的「玩家」們有幾類,一是單純地把現成的歌曲用電腦合成出「初音ミク版」,有的替歌曲填上新詞,有的卻是作曲作詞一手包辦的原創派。這些原創歌曲的創作者更備受網民注目,因為新鮮感和親切感比起商業作品更為優勝,當中更不乏具有專業級數的歌曲存在。這些創作者通常會利用簡單的影片剪輯軟件把自己的作品配上硬照和歌詞,於是漸漸衍生出一類新的參與者:替他們創作動畫MV的網友。雖然所謂的動畫MV並不一定流暢或漂亮,但歌曲的創作人看到也會感到對方的誠意,而且亦有部分作品直逼職業水準。

去年年底出現了一首超大熱的初音ミク原創情歌《メルト》(Melt),創作者ryo成為ニコニコ動画中的名人,亦有不少網友製作了其他Vocaloid版本,甚至有人反過來以人聲主唱,令《メルト》人氣急升。這時,開始有音樂人聯同畫師,把MV連同歌曲一併推出增加注目度,而在二月更發展出驚人的消息--《メルト》的ryo即將推出新歌《恋は戦争》(戀愛是戰爭),MV插畫找了漫畫家三輪士郎操刀。這種「名人x名人」的組合令一眾網民嚇一跳,不少人期待這作品的推出,亦有創作者「不忿」這種強橫的組合決心挑戰,於是合作創作歌曲《スイミー》(Swimmy),預告於2月22日跟《恋は戦争》同日推出。同一時間,另一位有名的創作者シンP(Shin-P)宣佈加入戰陣,將於同日推出新歌《それが僕らのジャスティス》(這就是我們的正義)。シンP前作是《卑怯戦隊うろたんだー》(卑鄙戰隊UROTANDA),歌曲模仿戰隊片集的熱血主題曲,但內容和設定卻是描述「為求勝利不擇手段的卑鄙英雄戰隊」,極之搞笑戲謔,而且更在初音ミク作品泛濫下大膽使用舊版本的KAITO,令人眼前一亮。シンP新歌《それが僕らのジャスティス》正是延續前作的作品,也令一眾「卑怯戰隊」的Fans們十分期待。這就是剛過去的ニコニコ動画裡的「222戰爭」。


《恋は戦争》


《スイミー》


《それが僕らのジャスティス》

三首歌曲正式出台後,三者的點擊率和留言率一如所料鬥得難分難解,即日初步點算以《恋は戦争》領先,《それが僕らのジャスティス》次之,《スイミー》於其後。《恋は戦争》以戀愛為主題,是一首節奏強勁的快歌,《それが僕らのジャスティス》繼續前作的熱血動畫歌曲路線,而《スイミー》以兒童繪本作者Leo Lionni的作品《Swimmy》為題,描寫不起眼的小黑魚也能成為大器,是首很有意思的歌曲(雖然我覺得這歌的Key太高影響了它的動聽程度)。2月26日,定期檢定Vocaloid相關作品點擊率及留言率的「Vocaloid Ranking」推出,這一回的排名榜以2月18日至25日期間為範圍,換言之正好反映了222戰爭的結果。排名指出,首六名只有一首作品於2月17日上載,其餘也是22日或之後的作品。第六位的是《それが僕らのジャスティス》,第五位的是《スイミー》,第四位是平澤進作品《白虎野》的KAITO翻唱版本(17日上載的作品),第三位是《桜ノ雨》(櫻之雨),第二位為是《恋は戦争》。


《桜ノ雨》

先說一說《桜ノ雨》,因為這作品也大有來頭。剛才提過《メルト》有真人翻唱的版本,其中一位叫作halyosy,他以柔和優美的男聲演繹出《メルト》原版沒有的風味,更有人把他的版本和原版合成變為男女合唱版。我認為他雖然唱得不錯,但總覺得他的版本只因為原曲大熱而受到注意,最大問題是他的唱腔於這類重節奏的作品不能發揮。然而,1月時他翻唱了另一首Vocaloid原創作品《コンビニ》(便利店),捲起另一股旋風。《コンビニ》的創作者cokesi一手包辦曲詞,是一首有著Eurobeat曲風的作品,歌詞講述男主角在便利店遇見可愛的女店員,變得不知所措的單戀心態,是首十分有趣溫馨的情歌。其後有人替這作品做了個動畫MV,把歌詞配合畫面演出,令沉寂了一陣子的人氣再度急升。有趣的是,halyosy翻唱的版本跟原版可謂平分秋色,原因是他和友人重新編曲,把《コンビニ》變了一首Acoustic風格的情歌,充分發揮了他聲線的強項。不久後,他亦發表了即將推出原創歌曲《桜ノ雨》的消息,但這不是他唱的作品,因為他也買了初音ミク!不知道他是想避開222戰爭還是只是碰巧,這首《桜ノ雨》在23日上載,為這場大戰加添了一點新的要素。《桜ノ雨》是首「畢業歌」,描述畢業生的心態,感動了不少即將畢業(日本的學年是三月畢業的)的網友,也因此搶到了如此高的名次。事實上,halyosy的真實身份是樂隊「Absorb」的中心人物森晴義,所以無論編曲及唱腔以至作曲填詞也表現出如此專業的水準。


《コンビニ》(原版附中文字幕PV)


《コンビニ》(halyosy翻唱版PV)

上面沒說結果222戰爭中,拿了第一名的是誰。說來有點諷刺,拿排名冠軍的是一首叫《ニコニコ替え唄メドレー Part 1【嘉門達夫風味】》的串燒歌,創作者拿了多首動畫及遊戲的歌曲重新編曲配上白痴惡搞帶點不文的新詞,讓一眾Vocaloid演唱(就像曾志偉林敏聰那種搞笑歌)。雖然殺出個程咬金,但因為不是原創作品(部份原創),所以一般都以《恋は戦争》勝出作為結論。

寫了一大段像戰爭編年史的東西,到底我想說什麼?我想指出這場222戰爭反映出不少網絡生態、Web2.0的特徵、以及對傳統文化產業的衝擊及可能。Web2.0的重點在於雙向的互動、資訊分享、參與體驗等等,YouTube便是一個好例子,它提供了一個播放影像的平台,卻沒有把內容規範化,YouTube的風格、內容以及價值是由用戶決定的--你放什麼片段上去,它便有什麼內容。ニコニコ動画比YouTube更優勝的地方是掌握了「互動」的關鍵,YouTube的也有留言版,但ニコニコ動画讓用家同步參與,這是靜態的留言版不能追上的。在上述的影片《桜ノ雨》裡,不少網友在歌曲裡留下了畢業的心情和短句,當字幕在畫面出現時就像畢業禮裡你一言我一語互相祝福,場面十分感人,連創作者halyosy也在介紹文裡寫上「大家的留言也是這作品的一部份」。這種社群性的交往帶出了Web2.0時代網絡社群的新風格。

另一方面,222戰爭中職人(專業人士)的參與也有著時代的意義。過往,某些名人(或是創作者--不論是作家、畫家還是音樂家)跟大眾的交集止於單向的媒體上,例如電視、報紙、唱片等等,當互聯網發展後提供了雙方交流的可能,但「被觀察者」與「觀察者」的身份沒變,即是「作者-讀者」、「演員-觀眾」、「歌手-聽眾」的關係不會因為二人能在網絡上交談而改變,尤其雙方只能有著「瀏覽日記-留下回應」的文字關係。在這次222戰爭中,我們看到不同範疇的職人或業餘創作者產生合作關係(Collaboration)(例如ryo跟三輪士郎、《スイミー》的一眾作者、或者推前至halyoshi翻唱ryo和cokesi的歌曲、不知名的畫師製作MV等等),或是某種專業人士在嘗試開拓他沒涉獵過的領域(halyosy創作初音ミク作品)。更有趣的是,halyosy成立樂隊absorb的契機也是源自網絡,他某天瀏覽到一個網頁,聽到一首很好聽的原創歌曲,於是他擅自加入了自己的和唱並寄給對方,於是halyosy便和這位叫作笹原翔太的大男孩結識並成為了absorb的班底。過往我們以網絡作為接觸創作者的途徑之一,現在網絡卻是產生創作者的途徑之一。

剛才提到互聯網上的職人和名人。在ニコニコ動画上還有不少職人匿名流連,當中亦有部份公開了身分的,例如漫畫家コゲどんぼ和きぃら〜☆,她們上載了繪畫的過程,其中コゲどんぼ更在那個人氣爆燈的「扭扭腰動畫」Caramelldansen參了一腳(畫的更不是自己的角色!),讓她的讀者戲謔「老師請你回去工作吧」。「扭扭腰動畫」Caramelldansen原本是一首瑞典的流行曲,調子極易上口,有人把音樂配上了動畫《ぽぽたん》的片段,兩名角色不停重覆著簡單的扭腰動作。這個無聊的片段造成了一股網絡風潮,不少人跑去畫自己的版本甚至拍真人版。這種平等的參與性正是Web2.0的特點,無論你是職業級的繪師還是只懂畫火柴人的家庭主婦,雙方的起步點也相同。


「扭扭腰動畫」Caramelldansen(其他版本可看這兒

無論「扭扭腰動畫」Caramelldansen也好,初音ミク也好,當中有個很關鍵的元素--分享和共同財產(Creative Commons)。如果在香港,不少人第一時間會問:「我創作的歌曲,他人拿來翻唱/製作MV/填詞不是侵犯版權嗎?」這或許是香港文化產業低落的原因。在ニコニコ動画裡沒有人會質疑ryo的《メルト》版權被侵犯,即使《メルト》有上千個版本。當中的概念很簡單,只要你沒有從中獲利便沒問題,如果想推出商品的話請聯絡原作者。早前發生了初音ミク第一首名曲《みくみくにしてあげる♪》被ニコニコ動画母公司拿去日本的音樂版權協會JASRAC登記的事件,引起用戶大力反彈,可以算是ニコニコ動画第一宗「共有財產←→知識產權」的糾紛。網民的心態是,原作者認許了ニコニコ動画把歌曲商品化固然沒問題,但不可以剝奪共有財產的特點。雖然有點諷刺,這規則的重點在於網民間的自律(不會私自拿人家的作品去賺錢),ニコニコ動画如果不申請版權的話便沒有法律的保障,然而因為JASRAC的強悍作風完全否定了共享的概念,申請版權後會破壞了產品(網絡上的流行曲)的特性。雖然CC並不普及,日本不少公司即使持有版權也對這種共同財產的概念採取開一眼閉一眼的做法,因為不少人了解當中的商機是利多於弊。《メルト》的創作者ryo也有把這歌曲商品化,但這產品內還包括了樂譜和海報等等,以一種潮流文化產品出售,並非單單「賣歌」。傳統的商品概念在這個時代要好好檢討一下,如果抱著一成不變的態度,只會被消費者遺棄。

開始扯到香港和文化產業身上了。ニコニコ動画成功,不代表他們是最大得益者。ニコニコ動画令不少人買了多個版本的Vocaloid,其實這軟件一點也不便宜,每套賣一萬五千日元(港幣一千元多);有人看到3D的MV去買「六角大王」之類的3D模型軟件嘗試自行製作;有人因為Vocaloid關係訂閱了數碼聲音技術的雜誌;有人因為halyosy的關係認識了樂隊absorb購買了他們的單曲CD……多不勝數。我最想提出的是,文化產業是下而上,由創作者決定方向和內容,而不是上而下的。最大得益者不應該是提供平台的人,提供平台的人也不應該干涉內容的發展。任何一種文化也是由它內部的小零件互動,產生動力推動整個產業。作為政府,只能作出輔助,而不是指導。推而廣之,這理念也能套用於其他產業中。數碼港是個失敗的例子,相反中環的蘇豪美食區是個成功的示範,前者刻意打造卻無法令科技公司集中,後者自發生長反而做成擴展(蘇豪一帶的食肆已經向西及南伸延),政府只要提供像交通的協助便可以看到繁盛的結果。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種產業,也是由「人」這個基本元素產生的,玩具街、波鞋街、婚紗街、喜帖街等等,也是自然而然地發展出來的。另外,創意文化中,「創意」不是可以「製造」的產品。你可以提供一個讓人發揮創意的環境,可以提供鼓勵創作的資金,卻無法可以提供令學生有創意的教育。讓創意出現的條件是放棄規範,因為創作本來就是沒有規範的。

寫這篇長文前沒想過談得這麼遠,只是抱著有點有感而發而已。我想,討論網絡文化,這場222戰爭比起幾幅裸照更有建設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