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8日星期五

替小畑健的《人間失格》封面說兩句


雖然是舊聞,但也想說兩句。

年中時集英社文庫替日本文學鉅著、太宰治的名作《人間失格》推出新版,找了《棋魂》、《死亡筆記》的名漫畫家小畑健繪畫封面,引起一陣哄動,不少年輕人因為這個封面而讀這名著,亦令很多人討論文學在潮流文化包裝下的做法正確與否。早前看到有些網誌和論壇,說集英社讓小畑健畫個夜神月(死亡筆記主角)騙人買小說,這是一種促銷手法云云……我想說的是,請問說這些話的人有沒有讀過《人間失格》?

《人間失格》是一本半自傳式的小說,故事描述作者意外地得到一個叫大庭葉藏的男人的三張照片和三封札記,而這些札記成了這小說的核心,講述葉藏從小對人沒有感情,一直受到這種「非人」的感覺困擾,卻痛苦地裝出正常人的表現,在自責和憂鬱下步上自毀之路。小說的內容毫不艱澀,但故事張力很強,那種痛苦的感覺幾乎溢出紙外,是感染力極強的作品。事實上,太宰治1948年寫完《人間失格》後,便跟情人殉情自殺,令人不禁認為這作品不但是他的遺作更是遺書,讓人了解他離世時的心情。我強烈推薦這小說(雖然讀後令人心情沮喪)。

剛才說過,小說裡提及三張照片,小畑畫的,正是作者描述的第二張。不能不佩服小畑老師的筆觸和畫力,因為只要讀過小說的,也會發覺這封面忠實演繹了太宰治的文字。這照片的重點是俊美的少年露出笑容,可是這笑容卻有著一股老練和不自然感,令整張照片充斥著虛假、詭譎和怪異。動漫文化跟文學能否crossover是一回事,退一步來說以「封面」和「內文」的整合性,這個版本沒有可以責難的地方(相反那個《絕望先生》的2ch版本就分明是惡搞了)。

在批評前,先了解背後的原因是很重要的。

2007年12月15日星期六

新本格?舊本格?《去問人頭吧》


老早聽過法月綸太郎的名字,知道他是新本格代表作家之一,由島田莊司推薦出道等等,所以一直想讀讀他的作品。結果,讀完他的得獎小說《去問人頭吧》後,得出的唯一感想是:本格。

故事以主角推理作家法月綸太郎巧合地結識了知名雕刻家川島伊作的女兒江知佳開始,幫助調查伊作的遺作、以江知佳為模特兒的石膏像頭部失竊事件,漸漸捲入了更龐大的麻煩之中。《去問人頭吧》在2004年橫掃多個推理小說排行榜,包括「本格推理小說」第一名、「週刊文春傑作推理小說」第二名和「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第一名,其後更拿下了第五屆本格推理小說大獎。前面提過我的感想只有「本格」二字,這不是褒,亦不是貶。可能我讀過的新本格作品太偏激,意外性往往大到近乎不合理的地步,所以讀畢全書後,第一個反應是「這是新本格?」。回心一想,新本格運動並沒有把本格極端化的意思,它只是在80年代社會派推理沒落時再一次強調本格派小說中偵探與犯人鬥智的趣味和浪漫。《去問人頭吧》是一個很本格的故事,而且作者更努力地把一個老掉牙的「斷頭屍」放在1999年的時代背景,想來也很不容易,一來這老橋段已被歐美和日本用得太多了,二來在現在的社會裡有無敵的CSI,難得他還向這題材挑戰,而且更把這點子合理化,確是值得欣賞。故事的進展很流暢,伏筆、詭計和解謎也很合理,對於本格推理來說是套不可多得的作品。

可是,我不能說我喜歡這小說。最大的原因是意外性不強(我明白這是因人而異),當中有好些情節令我抱有更大的期望,所以到後來只讀到一個預料中的結局,讓我有點洩氣。而且,主角法月綸太郎並不如很多本格偵探那樣威風八面(看來作者自己「煩惱作家」的個性反映到主角身上了?),我對角色沒有太大的好感,故事當中的寫實更讓我感到社會派小說經常出現的一份無奈感。某種意義上,作者是成功的,但我想我搞錯了期待的方向。如果喜歡傳統本格推理的話,我想應該會覺得《去問人頭吧》好看的。至於我會不會再讀法月綸太郎的作品……我想如果是他早期的作品或者短篇的話會看看。

2007年11月22日星期四

情人物語《Love My Life》



數年來,我總是跟「香港同志影展」緣慳一面。我不是對同性戀有偏見,只是每年也碰不到有興趣的作品,或者時間上不合所以沒去買票。結果今年「開齋」了--我為了一個男人獨個兒去看了這齣以兩個女同性戀者為主題的電影。

《Love My Life》是由漫畫改編的電影,故事講述18歲的女大學生市子終於帶了戀人繪里回家見家長,當翻譯家的爸爸不但沒有反對,更說了句:「市子你果然是爸爸媽媽的女兒啊……」原來市子的父親和已過世的母親也是同性戀者,知道真相後市子反而嚇了一跳。電影便是圍繞市子和繪里二人的戀情發展,描寫同志在日本社會裡的現象等等。如果不著眼於兩位女主角的性別,這作品和很多青春愛情電影大同小異,諸如開明的家長vs保守的家庭、前度情人出現的尷尬、令角色心動的外遇、同儕間的暗戀、主角之間的誤會、一兩場溫馨/激情的床戲……不過,在同性戀作為主題下,以上種種也帶出了另一個角度。

好了,我為什麼說「為了一個男人」入場呢?附圖右面那位便是市子的爸爸……對,他便是直木獎得主、《池袋西口公園》等多本暢銷小說作者石田衣良。我沒想過這電影有機會在香港上映,所以這次想也沒想便訂了票。作為石田衣良的書迷,沒理由錯過他第一次的電影演出吧?電影中,他的戲份出奇地一點也不少,雖然演技上不能跟專業的演員相比,但因為角色的職業和性格跟他本人很接近,所以尚算不俗,而且那個傻老爸的角色十分討好,每次出場也叫觀眾會心微笑,他向女兒出櫃一幕實在有趣。很難相信,這位曾患有輕微對人恐懼症的作家會跑來拍電影!據說,他接拍的原因是想替小說取材,至於有沒有給導演或監製哄騙增加戲份就不得而知了。

順帶一提,飾演市子的吉井怜可說是個奇跡演員,出道時是個偶像派,18歲時突然患上急性白血病,跟癌症苦鬥了兩年終於痊癒,而由於骨髓移植的關係連血型也由A型變了O型。復出後比之前更投入工作,獲得多方賞識,片約也接踵而至。即使只喜歡動漫畫沒看電視電影的人也有可能認識她,因為人氣漫畫《Bleach》的真人舞台劇版本裡,飾演井上織姬的便是她了。

官網:
http://www.lovemylife.jp/

2007年11月13日星期二

追尋和被追尋--《風之影》


雖然我在《風之影》中文版推出不久便訂購了,可是因為我的書列中已排了長長的一條書龍,加上看到那五百多頁沉甸甸的份量後,總會挑了其他書來讀。最後,拖到今年年中才拿出來看。花了好幾天把整本啃掉後,感想有點矛盾--一方面我覺得這小說很冗長,另一方面我覺得很感動!怎麼會這樣的?

魯依斯‧薩豐的《風之影》是近年西班牙文學界的一個奇蹟,它不但在西班牙叫好又叫座,在歐洲狂掃多國的暢銷書榜,同時亦獲得多個小說文學獎,成績驕人。甚至有人把《風之影》視為西班牙語文學的新里程,秉承了塞萬提斯《唐吉柯德》和馬奎斯《百年孤寂》的榮光。小說以第一身主角,十歲男孩達尼的成長為主軸,描述他跟隨父親從「書籍的墳墓」得到一本絕版著作後,為了追尋作者而引發的一連串事件。

由於故事以四五十年代的巴塞隆納為背景,華文區的讀者很可能不久便被環境和人們的心態所迷惑,當中不時提及西班牙的第二共和國、內戰、佛朗哥獨裁等等,讀這作品前最好了解一下這些背景因素。故事開始時,主角由父親帶領往「遺忘書之墓」一段帶有強烈的奇幻味道,可是,其實這小說是十分十分寫實的,我看了好些時間才調整好心情繼續讀下去。雖然不少書評將這作品歸類為推理懸疑,但我覺得把它歸類為犯罪小說更好,而且它還有著愛情、冒險以及後設小說等元素。

作者筆下的巴塞隆納極為真實,讓讀者充分感覺到當時的社會和環境,而故事主題隨著達尼的訪查下顯現,叫人十分投入。文首說過我覺得冗長,大概因為達尼不斷的調查,從不同的人的口中知悉書中作者胡立安的過去,當中的片段都幾乎可以獨立成篇;然而,薩豐巧妙地把達尼和胡立安兩者的人生作了鏡子的兩面,帶出了不同於單純冒險故事的氛圍。表面上,《風之影》只是一個少年成長的故事,但在小說的意義上卻大大超越了這範疇,作者運用了轉折的手法表達出多面的中心思想。尾聲不算震撼,卻像細水長流般,深刻地留在讀者的心裡。

我想,如果《風之影》拍成電影的話,應該會很好看。它具備了一流劇本的元素。附帶一提,中文版新版附有原聲大碟(小說也有OST!),乃是作者寫作時為配合氣氛所作(小說家兼作曲家!),我試聽一下便發覺音樂讓小說的情感二百巴仙地爆發出來,旋律優美得叫人掉眼淚,所以有興趣買書的朋友定必要買附CD版。因為手頭上的是舊版,我正頭痛該不該再買一本新版呢……

官網:
http://www.booklife.com.tw/wind1.asp

2007年11月10日星期六

優雅的宇宙


這次不是書評,雖然這的確是本科普作品--我只想說說由這本書改編成的電視節目。

格林恩教授(Prof. Brian Greene)的《The Elegant Universe》是近年一本暢銷的科普讀物,令人注目的原因在於主題涉及連物理系大學生也未必能弄清楚的弦定理,內容卻寫得十分淺白。弦定理(String Theory)是量子力學研究中所衍生出來的理論,用作詮釋粒子的特性、化解量子理論和相對論的矛盾、統一重力、電磁力、強作用力和弱作用力等等。簡而言之,就是愛因斯坦至死仍在追求的「萬能理論」。雖然諷刺地現今中學物理科仍在教授牛頓那套經典物理(最可惡是騙學生說這是「定理」而不是「在我們一般使用的情況下會符合我們觀測結果的方程式」),粒子的研究已經跑得老遠,甚至已經應用成為一般消費品(請看看你手頭上的iPod吧)。量子力學開始的革命,至今仍被大眾視為高深莫測的學問,大概原因有二:量子力學所研究的東西太微小和生活沒大關係,以及這理論實在太古怪。

2003年美國PBS電視台把《The Elegant Universe》拍成三集一小時的電視節目,由作者格林恩教授親自主持,利用CG把量子世界中難以理解的情況影像化,加上顯淺的比喻讓觀眾可以掌握弦定理的由來、概念以及去向。雖然是科學節目,內容一點也不沉悶,更看到一眾物理學家有趣的一面。

為什麼我突然拿這個出來寫呢?很簡單,因為我最近才知道這節目在官方網站有得看,更是三集的完整版本,真令人感動。我曾考慮過買DVD啊。
http://www.pbs.org/wgbh/nova/elegant/program.html

2007年11月4日星期日

意味深長的《櫻樹抽芽時,想你》


其實一直也想替歌野晶午的《櫻樹抽芽時,想你》寫篇文章,但總是無從下手,因為稍一不慎便會揭了謎底,影響趣味;可是,如果連邊也不擦一下的話,根本沒法說明這作品出色的地方。雖然標題寫著「意味深長的《櫻樹抽芽時,想你》」,但我沒打算說這作品有什麼意味深長之處,請自行找來讀讀體會一下吧。以下寫的可能有點語焉不詳,請諒解諒解。

故事講述第一身主角成瀨受託調查一宗詐騙案,期間遇上了心儀的女性麻宮,與之交往時又深入詐騙集團找尋證據。雖然還有一兩條副線,但重點嘛,還是以上所說的劇情。唔,這樣看來,真是毫不吸引啊!如果這樣想的話,大抵和讀這小說的情況一樣,一開始便徹底的被誤導了。在《櫻樹抽芽時,想你》裡,讀者會看到一個傳統的冷硬派偵探插手社會派推理常見的犯罪中,隨著事件推進,犯人的真面目愈來愈明顯,偵探的危機也愈來愈大,不過讀者還是看不到新本格派的謎團或詭計。然而,在結尾的篇章,作者卻引爆了一個核彈,把讀者對整個事件的認知完全推翻--原來詭計老早已植入了讀者心裡。

作者巧妙地運用文字的力量,讓讀者漠視了事情的真相,敏感的讀者在不少篇幅會察覺到很多奇異的情節,在人物性格在環境佈置在對話內容中總有點不協調感,不過在一個社會派的犯罪故事中,一般人很容易跨過這些細節。到了結局,我們才會記起歌野晶午是新本格派的先鋒之一,這不是一本單純的社會派推理小說。《櫻樹抽芽時,想你》出色之處在於包含了七十年代社會派推理中濃厚的寫實作風,同時又揉合了新本格的後現代格式。

的確,有一兩處作者使用了近乎欺瞞的誤導手法來混淆視聽,但事實上伏筆之多可說是同類型小說之冠。以下是我閱讀時覺得有問題卻又忽視了的幾個情節,只列出情節沒有謎底,不介意的朋友可以一看:(由於手上沒書,只憑記憶可能有少許出入)


‧成瀨和妹妹假扮夫妻時,推銷員和妹妹的對話及態度。
‧成瀨骨折時變得極之沮喪。
‧成瀨輕易地混進詐騙集團當清潔工人,更沒被人懷疑。
‧在回憶中的事件中,老大質疑成瀨知不知道避孕套的模樣。


順道一提,我看的版本是商周出版的舊版,新版封面已改成上圖,由獨步出版。據知商周的版本現已斷市,畢竟這作品拿了第57回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和第4回本格推理大獎,還有多個推理小說票選的三甲位置,鋒頭一時無兩,華文區讀者也口碑載道,算是冷門作者的少有當紅作品。其實歌野晶午另一系列「放浪偵探信濃讓二」有推出過中文版漫畫,有興趣的朋友也可找來一看。(不過信濃讓二的漫畫版造型……真是……哎……)

2007年11月3日星期六

怪談翻案?《嗤笑伊右衛門》


一口氣再多寫一篇京極夏彥作品的淺談。京極夏彥除了以描寫戰後50年代的推理小說「京極堂系列」出名外,亦寫了不少以江戶時代為背景,跟妖怪有關的小說故事。《嗤笑伊右衛門》便是其中一本,更於1997年獲得第25回泉鏡花文學賞。

《嗤笑伊右衛門》嚴格來說不是推理小說,即使以廣義的Mystery而言也有點勉強,因為作者沒刻意把謎團覆蓋,或是把「事件」--即故事中心--明確地顯現出來(雖然有一大堆死人)。故事講述浪人伊右衛門入贅民谷家,娶了因病而毀容的阿岩為妻,在官府當差。後來夫婦卻因事離異,伊右衛門續娶了上司伊藤家的阿梅……然而,背後卻因為一連串卑劣的陰謀而蘊釀著惡果。《嗤笑伊右衛門》可以說是劇情小說,或者說是愛情小說,又或者簡單來說是「時代劇」。單從表面看來,它只是一本哀怨的奇情小說,但熟悉日本民間傳說的人看到上述介紹的角色名字,應該會發現這是改編的作品--故事大綱來自膾炙人口的《四谷怪談》。

《四谷怪談》最早的文字記錄大概來自18世紀初的小說《四谷雜談集》,內容講述四谷於岩稻荷田宮神社的由來,及後於1825年被鶴屋南北四世改篇為歌舞伎《東海道四谷怪談》而流傳至今。《四谷怪談》改編眾多,電影有二十多個版本,深入民心。原版的民間傳說和後來的歌舞伎版本已有不少出入,但基本上也是「醜妻阿岩被丈夫伊右衛門所殺,化成厲鬼復仇」。《嗤笑伊右衛門》的故事大綱則取自多個版本混合而成,但最特別的地方有二:重新塑造人物性格和否定超自然現像。小說裡保留了原著的愛慾情仇,死去的角色終究難逃一死,令讀者驚嘆的是以寫實的角度來描寫整個事件。這作品就像報告了真實的情況,而因為其中不為人知的秘密,加上耳濡目染,怪談之說不脛而走。換句話說,《嗤笑伊右衛門》是「因」,《四谷怪談》是「果」。其中有不少精彩細節,例如《四谷怪談》中阿岩變了妖怪「提燈於岩」(提灯お岩--提燈妖的一種,即是會從提燈中間裂開變成嘴巴的那種妖怪……同類型的還有「不落不落」),京極夏彥竟然也找到把它合理化的地方。把一個耳熟能詳的傳說融會貫通、重組成一本精彩動人的小說,這便是作者厲害之處。

看《嗤笑伊右衛門》前(或已經看完後),不妨去看看著名的日本文化作家茂呂美耶老師的BLOG,她詳細地寫下了《四谷怪談》原版的故事,這段亦收錄在她的新書《傳說日本》中。附帶一提,《傳說日本》一書囊括了四十多個大大小小的日本傳說、神話和怪談,文筆生動逗趣,絕對是民俗學的一流入門書籍。

我還未買到《巷說百物語》,所以這串「京極夏彥談」沒有第四彈了。其實《嗤笑伊右衛門》也有推出過電影版,但我沒看過,就此跳過。

2007年11月1日星期四

超越前作的《魍魎之匣》


對,又是京極夏彥。連續寫這兩部小說的介紹,皆因京極也只是繼出道的《姑獲鳥之夏》後相隔了四個月便推出了這本上千頁的第二作,而故事內容更是和前作相差兩個月,我也湊湊熱鬧一口氣寫兩篇。我看《姑獲鳥之夏》時,謎底的確令我有點意外,而《魍魎之匣》看不夠三份一便已猜想到事情的大半來龍去脈。微妙的是,我覺得後者比前者更好看。

之前提過,《姑獲鳥之夏》雖然在多方面突破了既有的推理小說框框,但論娛樂性有所不足。續篇《魍魎之匣》正好改善了之前的缺點,一開始便是本格派的述事式事件開端,前奏明快,交待充足,到後來京極堂跟關口說一大堆理論的情節時,作者巧妙地加入了鳥口這個調皮的角色,在嚴肅的對話中插科打諢加入不少冷笑話,令讀者讀得更輕鬆。《魍魎之匣》的故事比《姑獲鳥之夏》複雜數倍,人物牽連更廣,但這部續作娛樂性更豐富,即使猜到部份謎底,還是會欣賞故事的發展和期待主角們解決事件的手法。作者繼續使用巨量的知識來串連起劇情,更加入了歷史的真實案件(千里眼研究、荒川放水路碎屍案等等),讓作品更具真實感。

故事內容嘛,不贅了。有綁架、殺人不遂、連續殺人、分屍、神秘宗教……太多了。有興趣的請自行找來看看吧。順帶一提,《魍魎之匣》奪得第49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

另外,今年年底《魍魎之匣》會推出電影!我希望比《姑獲鳥之夏》好看,一來換了導演,二來故事上應該比前作易交待。可是永瀨正敏因病未能飾演關口巽,改由椎名桔平擔任……椎名桔平?我印象中的他多是強勢的角色,演這瘦怯怯的文弱書生會如何呢?以下是預告片,看來不錯。



電影官網:
http://www.mouryou.jp/
附註:官網有雷。不要細看人物介紹,有洩露情節的內容。

2007年10月31日星期三

Cliche


替這兒畫了幅Top圖。嘗試了未用過的手法去畫頭髮。按圖放大。
另,順手做了沒有眼鏡的版本

cliché:
〔名詞〕陳腔濫調。

2007年10月29日星期一

TVB新聞部搞什麼?


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當選阿根廷總統。

今天無線六點半新聞中有以下的報導:

「……克里斯蒂娜受國民歡迎,加上喜歡打扮,穿名牌服裝,不少人因此將她跟有『阿根廷國母』之稱的貝隆夫人相提並論,但當地亦有評論認為克里斯蒂娜來自中產階層,與只有小學程度,然後成功登上總統寶座的貝隆夫人完全不同……」

我聽到完全摸不著頭腦:貝隆夫人哪有當過總統啊?有「阿根廷國母」之稱的貝隆夫人為阿根廷總統胡安‧貝隆(Juan Peron)的第二任妻子伊娃‧貝隆(Eva Peron),亦是新聞片段中的女性。她深受阿根廷貧苦大眾愛戴,後來的音樂劇《Evita》(即是麥當娜主演的電影《貝隆夫人》的原版)便是描述這位第一夫人。可是,她從未登上總統寶座。曾任總統的貝隆夫人是胡安‧貝隆的第三任妻子伊莎貝爾‧貝隆(Isabel Peron)。她絕對不是克里斯蒂娜希望相提並論的那位貝隆夫人,因為這位世界首位女總統,在丈夫任內猝死臨時接任,更在上任不足兩年後便被軍人政變推翻,軟禁了兩年,之後流亡海外,今年更被政治起訴引渡回阿根廷受審……沒有候選人會笨到拿個如此觸楣頭的總統來作為形象吧?

我十分奇怪無線新聞部誰人犯了這麼基本的錯誤。問題不止在於撰稿的記者,一份新聞播出前不是應該有很多人員像審稿、主播、編導等等看過嗎?國內國外不少新聞網站也沒有弄錯,更把這兩位貝隆夫人的資料寫得清清楚楚,就算真的對阿根廷歷史不熟悉,所有人也沒留意這些外電資訊的細節?難道現在新聞工作者的觸覺性這樣差?

2007年10月25日星期四

《姑獲鳥之夏》:變格與本格與反推理的交點


之前的文章曾提及京極夏彥,今天就詳談一下他的出道作《姑獲鳥之夏》。某年京極夏彥偶然地寄了《姑獲鳥之夏》的原稿給講談社的編輯部(事實上他只是隨意拿起手邊的小說打電話到編輯部,根本沒有想清楚要找哪一家出版社),原本料想對方要花好些時間才有回覆,不料三天後講談社便表示希望出版--京極夏彥之前從沒寫過小說,《姑獲鳥之夏》是他的第一篇作品。

《姑獲鳥之夏》的背景為1952年戰後的東京,以作家關口巽為第一身的角度,描述一件怪異的事件:一名男子於密室裡消失,其妻子之後懷胎二十個月尚未生產,而肇事現場的醫院更有嬰兒連續被殺的傳聞。協助解決事件的有奇異的沒落望族偵探榎木津禮二郎、刑警木場修太郎、以及整個故事的真正主角,本名中禪寺秋彥的神社神主兼驅魔陰陽師暨舊書店老闆的京極堂。從佈局來看,《姑獲鳥之夏》是變格派的推理作品--以妖怪、陰陽術、超能力等怪力亂神的點子來貫穿整個故事,當中的偵探榎木津更有「看到」他人過去的能力,可謂超現實。可是,縱使有這些元素,到頭來這小說還是以本格派的解謎為骨幹,給讀者一個現實得過份的合理解釋。這就是《姑獲鳥之夏》的成功之處,作者以變格派的手法去包裝一個本格派的推理故事,取兩者之長合二為一。

退一步來說,《姑獲鳥之夏》並不是一本出色的娛樂小說,尤其一開始京極堂那段長達全書七份之一的「心靈和意識和大腦的關係」、「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以及「傳說和歷史的認知」冗長理論,嚇怕了不少讀者。當然,反過來說,這作品竟然能把以上的東西串聯起來,可見這小說的內容和作者投放在伏線上的資訊規模是如何龐大。就像《達文西密碼》,作者採用新角度來詮釋一些深入民心的知識,故事的發展往往更出人意表。其實在這方面《姑獲鳥之夏》有點反推理小說的特質--推理為虛,闡幽為實,以找尋犯人為手段讓讀者在小說中探究更深邃的意義;不過,京極夏彥沒有過火地把小說寫成另一本奇書,保持著本格派的解謎主軸。故事中段開始節奏明快起來,京極堂這位搖椅偵探(榻榻米偵探?)出動時更是峰迴路轉,解決事情的手法爽快過癮。

在此不得不提一下,獨步出版的中文版十分不錯,尤其是翻譯。因為《姑獲鳥之夏》內容中提及的理論和知識十分廣泛艱澀,據知舊版的中譯本未能表現出原作的神髓;新版的不但作出準確翻譯,更附上適量的注釋,讓讀者更理解更投入故事。譯者林哲逸應記一功,期望繼《魍魎之匣》後盡快推出下一本京極堂系列作品。

之前提過,因為《姑獲鳥之夏》的出現令講談社舉辦了梅菲斯特賞,所以坊間稱京極夏彥為「第0屆梅菲斯特賞得主」。《姑獲鳥之夏》成為日本推理小說界一部劃時代的作品,亦於2005年被拍成電影。電影能不能掀起另一個熱潮?坊間對電影版的評語是十粒星--如果滿分是100粒星的話。到底是不是這麼不濟事呢?在下有幸看過電影版,稍為談談自己的看法。

先說個人認為的優點:選角一流,演員出色。堤真一飾演京極堂,把那種沉著、洞悉天機但又有點無賴的特質完全表現出來,飾演關口巽的永瀨正敏更加把那股內斂、懦弱、處處給京極堂吃得死死的三流文士性格表露無遺。有人對美形的榎木津由阿部寬飾演表示不滿,但從演技而論他把這個脫線偵探的特徵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且,其實阿部寬只是沒有小說中所說的那種像Gackt的外表,他在片中的俊男形象還是很突出。唯一我覺得外型上不足的是飾演木場刑警的宮迫博之,他的個頭太小,連榎木津也比他高大,沒有原作中那種粗豪的感覺;還好他的演技不錯,在其他地方補回分數。電影的畫面十分漂亮,很有味道,亦令觀眾感受到戰後東京的氣氛。

好了,那差的地方呢?除了以上所說的,全部。其實,用「差」來形容有點不實,應該說是「作為一部推理作品它很差」。最大問題在於劇本編排、故事推展、細節交待全都不夠慎密,原作中重點的對白和情節很多時被淡化了,應該刪減一下的卻原原整整地拍出來。文首說過那段長達全書七份一的京極堂理論,電影中竟然完全收納,可是卻把關口所說、讓讀者更明白京極堂原意的對白刪走,變成了十分鐘的京極堂個人演講。另一方面,導演使用了很多意識流的拍攝手法,結果讓觀眾魂遊太虛。如果不以懸疑電影來看,導演實相寺昭雄用了他一貫的個人手法去拍攝這電影,燈光、閃過的片段、背景的細節等等也表現出原作的藝術風格,可是在故事上的表達力卻有天壤之別。記得有人說過,關口晚間走在暈眩坡上,漆黑中打了探射燈在他身上的場面十分古怪;如果以寫實電影的角度來說當然很混帳,但事實上不少藝術電影的大師級導演也採用這種類似的手法。


導演實相寺昭雄已於去年離世,所以我們沒法再從他的新作品中看到他究竟愈來愈意識流還是回歸寫實。或者我們可以看看即將上映,換了導演的《魍魎之匣》電影版又如何吧。

2007年10月23日星期二

幽默的變態《剪刀男》


殊能將之的推理小說《剪刀男》,敘述有嚴重自殺傾向的連續殺人犯「剪刀男」打算殺害第三名少女時,卻赫然發現對方已被殺害,兇手更是模仿自己的殺人方法,最麻煩的是自己被迫成為了屍體發現者……為了把事件搞清楚,剪刀男不得不蹚這渾水。以兇手為主視點的作品有不少,但以這種錯摸的情節作為事件開端的推理小說卻很不常見。

作為一本推理作品,《剪刀男》的詭計和佈局是絕對精彩的,但最令讀者注目的卻是那種強烈的黑色幽默和落差極大的變態心理。上文已提及剪刀男有自殺傾向還是個變態殺人兇手,作者以第一身來描寫主角的觀點,得令讀者合理地投入主角的詭異想法;而作者最高明的地方,是令人不覺得主角真的是個有異常心理的殺人犯,毫不沉重。更有趣的是,主角還在獨白中不時嘲諷自己和社會既有的犯罪概念,叫人忘記這作品的黑暗面。

《剪刀男》令殊能將之獲得了第13回講談社的梅菲斯特賞。梅菲斯特賞的來由和其他日本小說賞不同,評審全是講談社內部的編輯。因為1994年京極夏彥無意間把小說《姑獲鳥之夏》寄給了講談社,講談社編輯部大為讚賞,出版後亦引起一陣旋風,他們才發現這也是一種讓有潛力的準作家們出道的途徑,所以設立了梅菲斯特賞。有人批評梅菲斯特賞的公信力和代表性,但無可否認這個獎項讓森博嗣、清涼院流水、西尾維新、佐藤友哉、舞城王太郎等出色的作家踏入文壇。梅菲斯特賞另一個被人詬病的特點是作品大都擁有過份強烈的個人風格,往往不依常規,與其說是推理作品倒不如說是前衛小說;而《剪刀男》卻出奇地貼近本格派,所以它亦史無前例地成為2000年「本格推理小說BEST10」的第2位,可說是梅菲斯特賞得獎者的特例。

《剪刀男》有電影版,但我建議先看小說。小說中的趣味,不是影像化能帶出來的。

2007年10月21日星期日

股瘋?

可能我是個保守的人,所以我對近期的香港股市頗有不安之感。

自問對經濟、金融不算熟悉,十多年來的理財工具只有定期儲蓄、股票和少量外匯,期指期貨權證一概沒碰,而股票也大部份投資在穩健的藍籌。可是,除了87年股災時年紀還小沒入場,97年後三次股災也沒虧損,皆因市道好時已沽貨賺錢走人,而某些用作收息的股票則當作長線投資。最近我覺得市場上的瘋狂比之前的股災前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當我在財經節目內聽到主持說「贏錢」而不是「賺錢」的時候。

股票市場是用作集資的地方。某公司有能力有人才卻苦無資金,市場便提供了財務上的支持,讓這公司在經營時賺得盈利,於是提供金錢的股東們亦可以獲利--這是「賺錢」;「贏錢」則在於賭博中作出一個選擇而從中得到獎賞。雖然在行動上,投資和賭博沒大分別,都是拿一筆錢押在某個號碼上,但心態上兩者截然不同,投資是不應該講僥倖的。而且,成為一間公司的股東--即使是小股東--可以干涉公司的方向,在股東大會上有投票權,月初兩鐵合拼的股東大會便是一例。某程度上,股票市場也是民主的一種體現,雖然不是一人一票,但只要有少量股權你也有機會改變這公司的狀況。可是,到底有多少股民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每天的財經節目,只聽到觀眾聽眾打電話問分析員在某價位買了某某號碼看漲的話等多少止蝕價又多少……天啊,連那間公司是幹什麼業務也不知道只道聽途說買個號碼?分析員也永遠說些那間公司的基本資料,再說一個好價一個止蝕價,其實說了等如沒說。的確,有人賣貨便有人買貨,有人蝕錢便有人賺錢。愈多胡亂入場的螻蟻市民,對股場上的大鱷和老手愈有利,只怕到時社會的兩極化只會更嚴重,貧富更懸殊。

雖然熱錢持續流入,中國市場也是牛氣沖天,還有人人也說的08奧運概念……我就是樂觀不起來。泡沫愈大,爆的時候愈傷人。

2007年10月19日星期五

《盜夢探偵》:筒井康隆 x 今敏 x MADHOUSE

想不到《Paprika》出了3區的DVD,更加附有日本特別版才收錄的多段製作特輯及導演全程解說(可惜後者沒有中英文字幕……卻有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韓文的版本),可謂超乎想像。這電影的原作者筒井康隆是日本三大科幻作家之一(其餘兩位是星新一和小松左京),導演今敏則是近年冒起最快的殿堂級動畫監督,而製作公司MADHOUSE是日本少有同時獲得高度藝術評價和普遍觀眾愛好的商業動畫製作社。以下一篇去年寫的短評即管重貼出來吧。

附帶一提,DVD的中文字幕應該是由英文字幕翻譯的,所以準確度尚欠一點,有些地方甚至出現誤譯(例如粉川刑事那句精妙的「気持ち悪い」譯成了無厘頭的「可惡」……真是可惡)。最離奇的是,其中一名角色「冰室」(Himuro)竟被譯作「日森」(Himori),真是奇哉怪也。還是看英文字幕比較妥當。


當2001年今敏監督的《千年女優》跟宮崎駿的全球性大作《千與千尋》共同獲得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祭動畫部門大賞後,今敏的作品受到各地的注目。事實上,大家也忘了,他的第一部監督作品《Perfect Blue》參展了97年的柏林影展,而各人更可能忘記了他之前曾參與製作大友克洋的《老人Z》、《MEMORIES她的回憶》、押井守的《機動警察劇場版2》等名作--今敏的新作《盜夢探偵》告訴大家,他已經有足夠的實力跟大友和押井這些揚威國際的前輩們看齊。

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作出世界首映並獲得熱烈好評後,《盜夢探偵》在香港亞洲電影節中亮相,使香港成為第二個上映的城市。之後會在東京、紐約、韓國等地的影展上映,日本的正式公映日期定為2007年1月。《盜夢探偵》故事描述精神治療師千葉敦子與天才科學家時田浩作合力研製出可以走入病人夢境進行治療的裝置,但這個裝置卻被賊人偷走。千葉唯恐犯人會利用裝置在精神層面犯案,於是執意調查。代號「紅辣椒 Paprika」的夢境偵探出手把案情抽絲剝繭,卻抽出了更可怕的真相……現實和夢境交替重疊,概念和畫面既抽象亦真實,凌亂的片段中卻又條理分明。曾有人認為《盜夢探偵》的原作小說沒可能映像化,但原作者筒井康隆看過《千年女優》後,便表示希望今敏把《盜夢探偵》拍成動畫作品,促成了這次合作。

《盜夢探偵》有點像今敏的電視動畫作品《妄想代理人》,但如果以他的電影作品來說,則有點像《Perfect Blue》:以現實和幻想的夾縫來交代一個現實的偵探故事。不同之處是,《Perfect Blue》是以虛幻的角度來包裝和帶出一個現實,著重的是令人震慄的不安;《盜夢探偵》卻是以真實的角度來帶出一個虛幻的科幻故事,重點放在人類意識的定位、所謂「真實」的定義。雖然《盜夢探偵》談及的精神分析比今敏之前任何一部作品來得深入,但這作品亦比他之前任何一部作品容易讓一般觀眾受落--《盜夢探偵》在前景的冒險故事交待得很清楚和富娛樂性,喜歡鑽探今敏作品在超現實的意義的觀眾固然沒有失望,普通的觀眾亦能享受這一部電影在畫面上和劇情上帶來的刺激。

因為經常描繪充滿幻想的夢境世界,這作品運用了大量3DCG技巧,但在畫面上傳統的動畫製作和3D的影像不但互相配合,更加達到了另一個融合的地步。同樣是以3D跟傳統動畫契合作為賣點,2004年押井寸監督的《攻殼機動隊2》,相比之下《盜夢探偵》更完美(雖然《盜夢探偵》的製作公司是MADHOUSE,但製作《攻殼2》的Production I.G.亦有協力),可見這方面技術上的進步。除了3D的突破,《盜夢探偵》在畫面上的豐富演出叫觀眾目瞪口呆,尤其在處理「夢境中的遊行」上,場景的多變、色彩的斑斕、角色轉換的密集、細節部份的精緻等等,可媲美《千與千尋》和《攻殼2》等一級大作。

把現實和超現實重疊一向是今敏監督的強項,他的表現手法的高明是毋庸置疑的。比起之前的作品,他的拍攝手法更成熟,掌握到「深奧的道理」跟「輕鬆的娛樂」的平衡點,劇情的推展流暢沒冷場,令人覺得90分鐘的電影十分充實,不會過長或過短,恰如其分把故事完滿地告訴觀眾。隨著故事的前進,片中一些看似無意義的細節會演變成重點,雖然劇本其實並非是著重「尋找犯人」的本格派推理劇,但這些小伏線令劇情更有趣,最重要是令角色們更富人性。

今敏監督的四部作品都不大相同,《Perfect Blue》是部懸疑的驚慄片、《千年女優》是部史詩式的劇情片、《東京契爺》是部惹笑的溫情片、《盜夢探偵》是部解謎式的科幻片,但四者也有著同樣的要點:「角色的進化」和「人對真實的追求」。就算是寫實的《東京契爺》也好,我們會看到主角們在結局拋棄了一些過去或執著,獲得新生。看到角色的變化令觀眾投入,而每部作品中主角們對某些目標的追求,那種求真的精神也是世界共通的語言。今敏的作品,從來沒忘記過故事的重點是主人翁,無論故事再複雜、背景再龐大,他的電影主題還是關於「人」。

角色演繹方面,這次找來了一群有實力的聲優坐鎮:林原惠、古谷徹、大塚明夫、山寺宏一等等,令角色十分傳神;而幕後的班底中,亦是今敏一向的拍檔們:企劃的丸山正雄、編劇的水上清資、美術的池信孝、人設的安藤雅司、配樂的平澤進等等。今敏在某個訪問中說過,《盜夢探偵》的預算跟《東京契爺》一樣,但從作品而論,明顯地看到製作公司MADHOUSE的技術以及製作群的合拍性已經更上一層樓。

以下的說法半帶說笑,今敏在《盜夢探偵》給予筆者的感覺,就像把大友克洋的劇本以押井守的方式用宮崎駿的表現手法製作出來。由於題材關係,今敏之前雖然拍出多部叫好的作品,可是名氣卻遠不如大友克洋和押井守這兩位前輩,更遑論奪得金熊獎的宮崎駿。押井守的成名作是1984年的《福星小子》(《山T女福星》)劇場版第2集《Beautiful Dreamer》,跟《盜夢探偵》一樣也是以夢境作為主題;押井守憑這作品人氣大盛,擠身當紅動畫監督之列(雖然之後拍了多部票房慘淡的作品),其後95年的《攻殼機動隊》以硬科幻配合精神解構作主題令他揚威國際。以軟科幻配上潛在意識為主題的《盜夢探偵》,能否令一直未能廣受歡迎的今敏趕上世界知名動畫監督的列車呢?我們且拭目以待吧。

2007年10月16日星期二

真實的恐怖《殺謎藏 Zodiac》


美國史上最有名的連環兇殺犯人是誰?這個問應該有很多答案。但如果問美國史上最具戲劇性的連環兇殺犯是誰,大部份美國人會答「黃道帶殺手Zodiac Killer」,因為沒有幾個殺人犯會寄恐嚇信給報章及警方,而信件內容還有大量密碼,挑戰各界各方。這不是推理小說的橋段,也不是虛構的電影情節,而是真真正正,曾在60和70年代令三藩市市民擔驚受怕的案件:根據這事件,導演大衛芬查拍了這部電影。

早前錯過了在戲院觀賞這作品的機會,於是在3區DVD推出後便買了。大衛芬查是一位我十分欣賞的導演,即使我對《異形3》(Alien3)沒什麼感想、《房不勝防》(The Panic Room)覺得失了準也沒看完、《心理遊戲》(The Game)甚至沒看,到今天我還給予《七宗罪》(Se7en)和《搏擊會》(Fight Club)極高的評價。尤其是《搏擊會》,由故事演繹、鏡頭運用以至美術設計都超越了時代的界限,唯一詬病是廣告宣傳不能讓人知道這作品的精粹,令我差點錯過了這齣優秀的電影。言歸正傳,大衛芬查拍罷《房不勝防》後蟄伏五年,今回《殺謎藏》到底如何?

如果觀眾抱著看《七宗罪》、《恐懼鬥室》甚至《德州電鋸殺人狂》的心態入場的話,一定會割椅丟雞蛋。雖然同樣是以推理犯罪為主題,《殺謎藏》和《七宗罪》最大的分別是,前者是一件真事。更意想不到地,大衛芬查這次幾乎不是「改編」,而是嘗試把案件「重演」--沒錯,就像「警訊」裡找演員來扮演犯人證人受害者等等。因為處處依照事實,我們沒機會看到超戲劇性的橋段,但可怕的是,你不能相信這個故事中的細節,竟然真的在40年前發生過。

「Zodiac Killer」本身很傳奇,在殺死幾個無辜的市民後,這個兇手竟然高調地寫信給報館和打電話到電視直播節目中。警方運用大量資源調查,卻無法鎖定一個目標。電影中的出場人物全都真有其人,無論是警官、記者甚至是主角、積基倫荷飾演的漫畫家羅伯特也是真實的。導演這次不是想拍一部讓觀眾嚇一跳的驚慄作,而是拍攝一套把真實呈現給大眾的紀錄片。電影中的對白固然不能100%真確,但連環境地點和案情脈絡也依從得有板有眼。雖然《殺謎藏》的紀錄片氣味濃郁,不過大衛芬查還是加入了他一貫的拍攝手法,例如場景轉換的透視、快鏡運用等等。開場時汽車中看到的車窗外風景,以及的士司機被殺兩段的運鏡正正是他的招牌手法。也因為如此,即使電影的節奏不算明快,觀眾也不會因為大量對白而睡著。


角色們演得出色,羅拔杜尼演得很活,麥克雷法路飾演的警探十分真實。與其說《殺謎藏》是一部找尋兇手的電影,倒不如說是一部描寫在兇手陰影下生活、奮力反抗的人物的傳記。個人認為這兩個半小時的電影不算悶,只是不會令觀眾興奮起來罷了。DVD版有製作特輯,喜歡研究這宗轟動一時的罪案的觀眾一定覺得物有所值。

沒記錯的話,Zodiac的四封密碼信其實只有一封被破譯了,其餘三封還未破解。有興趣的人不妨上網找找,我記得甚至有人寫了Java版本方便推理迷嘗試解拆。(呃,我也曾不自量力地花了些時間在上面啊……)

2007年10月14日星期日

新社會派推理‧伊坂幸太郎

談談伊坂幸太郎。

目前為止我只看了兩本伊坂幸太郎的作品:《死神的精確度》和《孩子們》。坊間稱他走上了「東野圭吾路線」--意指作品往往入選直木獎候選作品,卻一再和獎項擦邊而過--然而憑以上兩部作品看來,我覺得伊坂的確未達至得獎的水平。我可不是大口氣要當什麼評論家,也不是想跟伊坂的粉絲們對著幹,只是一點個人觀感,而且我必須強調這是「憑以上兩部作品」來看。

先拿《死神的精確度》來說說,故事的佈局、設定的確有趣奇詭,以「死神」作為參與事件的第一身主角,很多作品很容易淪為二流的奇幻推理小說,可是《死神的精確度》沒有。在交待劇情、用字遣辭上十分流暢,伊坂幸太郎就像個老練的劇作家。《死神的精確度》的優點是很顯然易見的,一般大眾讀者應該會喜歡這小說。不過,這小說卻有兩個弱點:懸疑性不夠強,深度也不足。前者簡單來說便是「謎題不夠謎」。現今的推理小說讀者,經歷了上百年的腦力鍛鍊,再奇異再古怪的詭計也見過,難得伊坂在《死神的精確度》裡建立了一個新穎的格局,以死神的角度(還加了一堆規條)來演繹涉及死亡的推理故事,敘事性詭計、密室殺人、連環兇殺、名偵探等老掉牙的元素也可以變得意想不到--可是,作品裡的懸疑性卻大大不足,以上所說的元素大都沒有。最令我失望的是,這個設定下作者沒刻意加入敘事性誤導手法,整部作品只有一個令我莞爾、稍為運用了這方法的地方。拿死神這個非人類來描寫卻沒有誤導手法,我覺得真是「拿著燒餅當枕頭」,浪費得不得了。如果說作者不打算跑著重推理的路線所以迴避了這些複雜的手段,文學性方面則弱了一點。《死神的精確度》十分大眾化,甚至大眾化得讓我可以吐槽說深度不足。文字上夠不夠文學性一回事,但主題呢?故事反映了什麼?人物角色想表現什麼?不是說這小說缺乏了中心思想,只是不足夠。我們從東野圭吾奪得直木獎的《嫌疑犯X的獻身》中可以看到愛情和理智的融合,可是在《死神的精確度》中對死亡的描述只有片段式的交替。為正義而死也好、為愛而死也好,作品中即使花了篇幅交待,卻未能打動我這個讀者。

反過來說,我對《孩子們》的評價較為高一點。以五個看似獨立卻又稍有關連的短篇組成,交織出一篇洋溢著溫情、幽默和熱血的協奏曲。和《死神的精確度》一樣,讀者不會看到翻天覆地、一發逆轉的驚天詭計,反而側重描寫人物和角色在環境裡的景況。很諷刺地,我覺得在故事上,寫實的《孩子們》比以死神為主角的《死神的精確度》更令讀者出奇。荒誕的佈局、偶然的事件引發的情況等等雖然離奇但十分實在有力。在主題上亦十分明確,我尤其欣賞當中《孩子們》和《孩子們Ⅱ》兩個短篇,劇情感人又不失趣味。如果整部作品的統合性再強一點的話《孩子們》絕對是傑作(餘下來的三個短篇也十分有趣,可是整體來說在主題或故事性上的連貫性欠一點點)。

社會性的題材、導演SABU式的荒謬佈局、石田衣良式的人物塑造,輕鬆易讀。如果說八十年代開始出現「新本格派推理」,我認為伊坂幸太郎是「新社會派推理」的能手。讀完《死神的精確度》時我奇怪宮部美幸為何對伊坂有著這麼高的讚譽(「伊坂幸太郎是天才,他將會改變日本文學的面貌」),在看畢《孩子們》時便逐漸明白。相信不久的將來,伊坂幸太郎便會打破這個「東野圭吾路線」詛咒,開拓出更令人興奮的大眾文學的新天地。

2007年10月11日星期四

池袋西口公園5‧反自殺俱樂部


自從年多兩年前接觸到石田衣良的作品後,我成了他的書迷,幾乎看到寫著「石田衣良」這四隻字的東西也不放過(對,我差點連「石田衣良莫札特20大精選」的CD也買了,只是因為看到太貴作罷,後來再到店子發覺已不見了)。他的云云作品中,選最「出色」的可能每個讀者也各有所好,但選最「爽快」的,大抵九成讀者也會說《池袋西口公園》系列。

上個月讀完了《池袋西口公園》系列的第五集《反自殺俱樂部》,一如以往,一本小說四篇故事,以西池袋一番街水果店少東/米蟲真島誠為主角,替人解決一堆麻煩事。過去的故事中,真島被捲入的事件可謂五花八門,有黑道鬥爭、連環殺手、綁架勒索、失蹤尋人、地下會所、拉麵大戰……在打開這本第五集前,我真的在想到底這回還有什麼題材。結果,石田衣良還是找到新點子,除了「特殊行業街頭星探」這種味道相近的主題外,不但拿娛樂圈和集體自殺來大書特書還向大陸工廠的勞工環境開刀。雖然我覺得該篇故事未免太自圓其說一點,整體的故事架構仍保持著《池袋西口公園》系列的特色:輕度推理的社會小說。今回我最欣賞的是作為標題的《反自殺俱樂部》,講述真島誠被委託幫忙一個專門破壞網上邀約集體自殺的小組織。《池袋西口公園》系列有時也會陷入公式化,通常問題擴大了,誠便會打電話找黑白二道的人幫忙,雖說事情往往有著變數,但讀者很可能納悶。《反自殺俱樂部》卻有著另外的氣味,畢竟事件沒和黑道扯上關係,而且故事的流向同時著重社會性和推理性。我十分建議想自殺、鄙視自殺或會跟人說「別做傻事」的人讀讀這篇,當中的過程和結果應該會令這些人有所得著。

石田衣良一寫《池袋西口公園》,文筆會特別爽快輕鬆,半帶自嘲的戲謔情節讓人讀得很過癮。以輕小說的手法去寫這麼重的題材,這就是池袋西口公園的魅力吧。順帶一提,我覺得這次中文版的封面十分酷,圖片令人注目外,編輯部更夠膽的把日文《池袋ウエストゲートパーク5》放在封面頂部,中文字「池袋西口公園5」卻是小得不能再小地擠在下方。我可不是哈日或崇洋,只是單從結果而論,這種排版更令人注意--人對於不熟識的文字往往會將之圖形化。期待第6集《灰色的彼得潘》和第7集《G少年‧冬戰爭》的中譯本推出。

2007年10月7日星期日

這個BLOG

雖然這個BLOG的文章可以回溯到2003年,但其實這兒是2007年9月才設立的。之前的文章都是從另一個日記版,和已消失了的網頁裡轉回來(花了我好幾天)。早前已有打算把文章移到BLOG,但一時找不到好的BLOG站台(很多比較完善的站台都是日本的,雖然要用也無不可,但總覺得在日語介面下貼文有點不完美)。2004年我已登記了Blogger,可是一看之下,介面和設備太簡陋,所以沒用。三年後,偶然再上來一看,發覺很多部件也變得可以微調,加上是Google的附屬站台,對作為Gmail用戶的我來說又多加了幾分好感。雖然覺得仍有好些介面或部件有改善的空間,但也即管一試,把這兒當作落腳點。

2007年10月6日星期六

讀者地獄?《腦髓地獄》(ドグラ・マグラ)

有一個簡單比較數本小說的方法:在差不多的精神狀態及環境下,看看花多少時間才可以把書讀完。早前,我花了四小時把伊坂幸太郎的《孩子們》讀完,花了兩天讀罷京極夏彥的《姑獲鳥之夏》,而這本被稱為日本推理四大奇書之一、夢野久作的《腦髓地獄》我花了多少時間才把整本吃掉呢?

一星期多一點。大約是八天。

如果憑此便說《腦髓地獄》比《姑獲鳥之夏》偉大/高深/沉悶四倍,未免過於單純,不過在字數和頁數差不多的條件下,我可以說閱讀《腦髓地獄》比起看畢《姑獲鳥之夏》多花四倍(或更多)腦力。

日本的推理小說界有三個「三大」:三大高峰、三大偵探和三大奇書。三大高峰指三位小說家在三個時代創立了三個推理小說的黃金時代,第一位是始祖級、有日本推理小說之父之稱的江戶川亂步、第二位是戰後訂立了解謎為主軸的本格派推理作家橫溝正史、第三位是60年代創立社會派推理的松本清張。三大偵探,便是亂步筆下跟怪人二十面相惡鬥的名偵探明智小五郎、橫溝筆下整天頭皮屑亂飛大概連環境證據也會被破壞的金田一耕助、以及高木彬光筆下的神津恭介。以上所提到的,都是讓日本推理小說更廣為人知,打進尋常百姓家的作家和故事主角。可是,在日本推理小說中偏偏有三本就連推理迷也未必接受,但卻不得不承認它們的地位的「怪書」。第一本是1934年小栗虫太郎發表的《黑死館殺人事件》、第二本是1935年夢野久作的《腦髓地獄》(ドグラ・マグラ)、第三本則是1964年中井英夫以塔晶夫為筆名所作的《獻給虛無的供品》(虚無への供物)。其後,有人把竹本健治在1978年完成的《匣中的失落》(匣の中の失楽)加入成為「四大奇書」,不過也有一些反對的聲音。三大奇書的特徵是:雖然套用了推理小說的框架,但內容和中心思想卻非一般推理作品焦點的解謎或「誰人-方法-動機」的破解,而是更廣闊更深入的意義和主題,甚至最後把推理小說的形式推翻蹂躪--沒錯,其實「推理小說三大奇書」不是「推理小說」,是「反推理小說」。

《腦髓地獄》是夢野久作畢生大作,他於1935年完稿後翌年便因病猝死,可說十分不幸(但總比像埴谷雄高那樣到死還未完成來得算幸運)。夢野久作是戰前日本推理小說中變格派的旗手之一,作品風格耽美奇詭,《腦髓地獄》更揉合了犯罪、精神病、民俗學、進化論等多個範疇,文體和手法則有小說、新聞、論文、祭文、記錄、插敘、倒敘、電影手法、作中作……其實單看這幾點,已足以看到作者的野心及作品的規模是何等巨大,也因此對讀者來說是多麼艱澀的作品。

內容我不詳說了,倒是想談談閱讀經歷。本書開始時敘述第一身稱的主人翁從精神病房醒來時,故事尚算典型,但當他開始閱讀精神病權威正木博士的資料後,讀者大概跑掉了一半,因為我們會跟主角一起看到那些冗長的論文和報告。其實那些論文資料不算乏味,但最令人頭痛的是,正木博士在故事裡是個乖僻古怪之人,如果說他的病人--那些精神病患者--是瘋子的話,他自己便是瘋子中的瘋子。一連串精神錯亂卻又合乎邏輯的內容,實在叫人讀得很不爽。我花了八天來讀這作品,其中一個原因便是有時不得不暫停一下讓自己回到現實來喘一口氣。很多人讀書會把自己投射(或投入)故事裡,但這作品大概真的如介紹般,如果「讀破本書,必定一度出現精神異常」。可能有人認為此說太誇張,但如果叫一個人努力去讀幾百頁像是精神病患者所寫的文字,大概未必受得了。中段開始加入了另一個主角,法醫學教授若林博士的報告,讀者這時應該會更頭痛,因為若林的報告中出現了描寫故事的情節,回歸了小說的手法--可是這還是在主角所讀的正木博士的資料中啊……時間、文本、內容一律倒錯,人物的交談、出現、景像的描寫等等都介乎現實(故事描寫的客觀現實)、第一身的現實(主角所認知的主觀現實)、虛構的幻想(主角的幻想)和不知是否客觀的資料之間(因為讀者是透過主角才得知這些資料),而這些資料則交匯著正木和若林各自的主觀現實和客觀現實……如果一個讀者企圖把每一項細節也以邏輯整理的話,他大概真的會被導致精神崩潰。

有趣的是,當我覺得頭昏腦脹之際,故事邁入後段時卻回到推理小說的一貫的模式,讀者會被清楚交待凶案的細節、人物的關係、隱藏的事實等等,而之前一大堆的精神病學理論、進化論會被合理地使用在這些情節內。好傢伙!為了支持後段的故事,先用了這種可惡的手法來折磨讀者?那些「胎兒之夢」、「腦髓論」、「瘋子地獄邪道祭文」、「瘋子解放治療訪問」等等,其實是用作把後段劇情合理化的先驗資料?全書五百多頁,讀到366頁時才發現之前叫讀者暈頭轉向的材料已經拼湊出整個謎團的外貌。可是,如果你以為這已經是「解謎篇」的話,你便會墮進另一個陷阱--謎團還在繼續脹大。相信很多讀者捱不到這三百多頁的,但一旦到了這個里程碑,故事的脈絡變得十分吸引,高潮迭起。而讀至最後時,更會驚覺早段無關的細節其實處處相關、環環相扣,作者沒有明確地,像一般推理小說名偵探跑出來高呼「兇手就是你!你的殺人手法是怎麼怎麼」那樣露骨地解決案件,但讀者只要稍為翻一翻,便能知道來龍去脈。

《腦髓地獄》真的不好讀,要咀嚼內容的話真是會耗掉很多腦汁(哎,原來我也是個信奉唯物科學的失敗者),把推理小說當成休閒讀物的人絕對不要碰,如果你是偏執狂、推理小說癡、精神病學御宅、以謎團作為餌食的魔人探偵的話,這本書不讀不可。讀畢全書,我也明白為什麼它被捧為「三大奇書」之一--《腦髓地獄》已經進入了文學、解構主義、後現代思考的領域,最不可思議的是,它是上世紀二次大戰前的作品。

橫溝正史說過,讀完《腦髓地獄》頭腦朦朧想要自殺;而讀完這本令我有三天頭痛得不得不闔上書皮去睡的作品,我現在只想讀些輕鬆的娛樂小說,例如石田衣良的《池袋西口公園》或伊坂幸太郎的短篇集……哎,看來京極夏彥的《魍魎之匣》要推遲了。找天談談《姑獲鳥之夏》和清涼院流水的作品,畢竟我認為它們跟《腦髓地獄》有多少可以論及之處。

2007年10月3日星期三

舊歌一首

幾年前的心血來潮,只用手頭上的破爛設備錄了一次,後半有點亂。
曲名叫《哀慟》。
老實說,我不懂作曲,結他也是彈得半吊子,所以不要認真吧。

2007年9月27日星期四

港男女性伴侶的數學問題

港男平均14性伴

今天新聞有這樣的一則,內容說網上調查指出香港男性平均有14個異性性伴侶,女性有4個。很多人很簡單地認為這說明了香港男性比女性濫交。我不是要談道德問題,只是,看到這樣的內容令我十分疑惑。

一個集(set)裡,如果一個個體跟另一個個體構成雙向的關係,另一個個體自然跟這個個體有著相同的關係。簡單來說,像是足球聯賽中,中國隊跟巴西隊踢了一場波,完場時不但中國隊得到跟巴西對賽的結果,巴西隊也得到了跟中國隊對賽的成績。或者複雜一點,用得失球來說的話,中國隊進了巴西隊兩球,賽後中國的得失球差是+2,巴西是-2,而所有得失球差的總和一定是零(國內有名的運動評述韓老師也發現到這個驚人的巧合),不會突然出現+1或-1這些幽靈入球/失球的可能。

言歸正傳。如果A先生跟B小姐上了床,我們可以說A先生失了1球(為了政治正確的原因我不會說他進了球),而B小姐得了1球。之後A先生再跟C小姐發生關係,A先生現在是-2,而B小姐C小姐各為+1,總得失球差為零(-2+1+1=0)。現在假設有一群人,男性有x人而女性有y人,男性平均有m個異性性伴侶,而女性平均有n個異性性伴侶,那麼從男性的角度而言總共有x乘m段性關係,而從女性角度來看則是y乘n段--而這兩個數字必須要相等的,正如得失球的計算一樣,所以xm=yn。問題來了:新聞說的m和n分別是多少?

14和4。

憑這個數字我們可以知道什麼?

可能答案1:調查的男女比例為4:14,即是2:7。不過如果在一個男女關係的調查裡男女受訪者的數量相差如此大的話,這個調查太沒有意義了。否決。

可能答案2:香港有性能力的男女比例為2:7。這樣一說的話,原來香港有三份二男性患有不舉/陽痿/性冷感。否決。

可能答案3:香港男性大都跟外國女性發生性關係。可是,全球的男女平均異性性伴侶數字為13和7,結果還是不對。否決。

可能答案4:男性喜歡誇大自己的性伴侶數目,女性傾向隱藏這資料。我們需要一個全球的網上調查來查證一個幾百年來男權社會下的常識嗎?否決。

可能答案5:香港男性(甚至全球男性)跟大量外星人發生性關係。

可能答案6:香港男性(甚至全球男性)搞錯了「異性」的定義。

可能答案7:香港女性(甚至全球女性)都有失憶症。
……

其實除了上述第4項的「謊言」外,有沒有較為簡單合理的解釋?有。就是有個別女性跟大量男性發生性行為,但她沒接受調查。這便合理地解釋了數值偏差的原因。

那麼,到底憑這個調查,我們可以知道什麼事實?
新聞中有這句:「調查所指的性伴侶,意指所有曾發生性關係的異性,召妓亦計算在內。」
結論:妓女不喜歡上網。

2007年8月1日星期三

香江遺珍 遮打爵士藏品選

吉席‧保羅‧遮打爵士是19世紀來港發展的阿美尼亞人,曾任多項公職,1926年去世。他有很多藝術藏品,去世時捐給港府,可是因為二次大戰部份作品已經遺失。遮打爵士的畫作收藏中,很多是和香港、中國、南亞相關的。


這幅畫畫題是「河馬」,是鐫刻版畫,畫家佚名,約1640年繪製,是遮打爵士的藏品之一。

由此可見,當時的英國人拿到貝克萊特,成為神之手,率領使徒侵攻東亞。難怪中國會輸了。


這幅叫「綠毛」,大概是草龜的一種。

留意畫作上方。由此可見,神龜卡美拉不是日本創作的。

2007年6月26日星期二

只有你聽得到‧きみにしか聞こえない


日本正在上映的新片,乙一原作,DCT主唱主題曲。男主角是小出惠介,即是交響情人夢裡擁有少女心的小鬍子阿夫羅頭真澄。

這作品原題為「Calling You」,是乙一老師早年的作品之一,收錄在《被遺忘的故事》中,後來由乙一親自改篇成CD Drama,主演的是新谷良子和入野自由,並更名為「きみにしか聞こえない CALLING YOU」。漫畫版更有兩個,一個是都筑 せつり的少女版,微妙的是剛推出新版是清原紘的「男性向」版本(角川官方稱)。

Dreams Come True主唱的同名主題曲Single亦在首週打進銷售榜第4位。



雖然預料不會引起什麼哄動,但應該比去年另一部乙一作品、陳柏霖(!)和田中麗奈合演的《在黑暗中等待》合大眾口味吧。

電影官網:
http://www.kimikoe.jp

2007年5月17日星期四

港聞娛樂過娛樂版

最近的新聞,愈來愈幽默,更是黑色幽默。

中大學生報情色版鬧得沸沸揚揚,坊間說鼓吹亂倫及人獸交等事項。沒錯那兩期的內容很低級,但低級不可以是學術研究嗎?編委們應該快快指出問卷調查的學術分析將於下期繼續,這樣的話便可以過骨--可惜編委成員只有吳嘉倫不是吳敏倫,畢竟香港是個很白癡的社會,只要找個名人出來說兩句便可以名正言順了。李天命好像說過,這個偉大的現像叫作什麼鬼訴諸權威吧。

因為中大學生報情色版被評為二級,所以不可以向十八歲以下的人傳閱。各位中學的同學們!你們只可以嗅嗅臭豆腐的氣味,便要猜猜這件豆腐吃起來會不會令人作嘔。因為有一個叫「嘔心及難吃食品審裁署」的機構派出幾位「試食員」指出這種豆腐是二級難吃食物(我們不知道這幾位試食員對該菜餚有沒有主觀偏見),所以各位中學同學只能猜猜這件豆腐的味道--通識這科目真偉大,真是讓孩子們發揮想像力的好學科。

明報轉載了學生報,也給送了去接受審查。我強烈建議同時把5月5日明報的「姦羊漢喪『妻』 養便宜仔做寄託」一併送檢,怎看後者也來得更嚴重:人獸交、強姦、通姦(指山羊)、誤殺……最好也把同日有刊登這新聞的報刊也送檢,還有兩年前描述二人、不、一人一山羊案發經過的刊物也送檢:大概有時代週刊、紐約時報、BBC……

聖經也給人投訴有亂倫和暴力描述,但影視處比審裁署早一步跑出來解畫。對於聖經為「人類文明一部分」,「沒有違反一般合理社會人士普遍接受的道德禮教標準」的說法,大概全球至少有12億人反對--伊斯蘭教徒老早就認為舊約聖經的內容在歷史進程中已被篡改了。

馬力說六四沒屠城。當然了,只不過是「天安門廣場」吧,又不是「北京城」--所以六四只是「屠場」,沒「屠城」。

美國人從深圳買了假勞力士手錶後,在美國被海關索償40萬美元(最後上訴得值)。我建議美國的關員先去讀一讀經濟--經濟笨蛋如我也明白向自己的國民拿賠款不會改善貿易逆差喔?

古惑天皇上訴失敗,即時入獄。其實這已經很划得來啦,看看人家放條只有十數Bytes的鹹Link便罰了五千,你放了幾G的電影,按比例計,不用你坐監要你賠你就真的生不如死喇。

教院風波……老實說,我沒看,太悶。雖然羅太穿著旗袍跟李柱銘大戰,搞齣港版羅生門,甚至爆出「如果每次看到批評文章就發怒,豈不是很容易入青山醫院」等名句,但劇情實在太膠著。希望羅太跟跟潮流,在聆訊中來句「邊個係人,邊個係鬼,我有眼睇!」,之後再來一句「未登天子位,先置殺人刀!」,包保風頭一時無兩、人氣爆燈,到時普羅大眾便不止關心大契幾時死、細契又會否不得好死吧。

李嘉誠說大陸經濟過熱泡沫遲早會爆?這種人人皆知的悶蛋新聞,放到財經版啦~~

2007年5月15日星期二

西尾維新《絞首浪漫派》讀後感



先謝謝阿唯借我書。

斷斷續續地,從上下班的交通中擠出時間,終於把西尾維新的「戲言」系列第二作《絞首浪漫派》讀完。認識我的朋友大概聽我說過,我對前作《斬首循環》的評語不過爾爾,那此作又如何呢?如果我給《斬》的分數是5分至6分之間的話,《絞》我會給8分。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

《絞首浪漫派》講述第一身的主角「阿伊」在大學校園認識了幾位同學,某次聚會後其中一人被殺……大概就是如此。那個副題中的「人間失格」是個有趣角色,但那是點子。文字運用仍然不是我杯茶,大概因為主角伊君是個叨嘮的人格障礙者,所以不少章節的描寫很飄浮--對,不是「輕浮」,是「飄浮」。可是,我對《斬首循環》的最大不滿,今作已經完全改過來,所以讀得還算愜意:我最不滿前作的設定太胡扯,太造作。《斬首循環》中那些所謂的「天才」們,坦白說,描寫得很混。用組合語言編程代表一個人是天才嗎?這等如說一個人只用鐵枝和扳鉗來造了台汽車--真正的天才會用鐵枝和扳鉗製造新的「工具」來協助自己製作新的東西。又或是為了表現廚師的天才,於是編了「今天的晚餐是滿漢全席」這種不合邏輯的情節--正式的滿漢全席,是要吃三天的;就算是民國後縮減了的版本,也有108道菜,足足要吃上一天,沒有這種排場的,稱不上「滿漢全席」。由這一群所謂的「天才」衍生出來的殺人事件,我實在投入不了。原則上,《斬首循環》的故事是有可取之處,然而失實的氛圍令它的推理性大打折扣……它不同於清涼院流水的作品,後者的寫法帶有強烈的「反推理作品」的諷刺性,而前者卻是走正真正銘的本格派路線。

吐了一堆對《斬》的槽,當然要說說為什麼我對《絞首浪漫派》大有刮目相看之感。第一,最重點的,那堆胡扯的設定全部沒了。藍色學者玖渚友只是個大配角,最強紅色哀川潤也只出來串串場,人間失格零崎人識嘛,就算他有設定上有多不合理也對故事主線無損(而事實上,這個殺人鬼的設定比那些「天才」們更有說服力--一個視殺人肢解為平常的使刀高手兼變態,的確沒有什麼可以找蹅的地方)。真正的故事集中在阿伊和四位正常的同學身上。殺人動機、佈局、理由也切合人性,更有趣的是,這作品把主角伊君的「非人化」描寫得更清晰更透徹。我看前作完全感受不到阿伊的所謂「背負」或者「無情」,但《絞》卻把這個角色完全立體化。其實,如果有心看這兩本小說的話,我建議先看《絞》再看《斬》,因為當認識了阿伊和玖渚友兩個人的性格和關係後,《斬首循環》的故事中好幾個情節會變得更有味道。西尾維新在《絞首浪漫派》中更善用了那種「飄浮」的文字技巧來掩藏事情的真相,令讀者在看完最後一章時會翻看全書,驚覺伏筆的明顯、違和感的原委。

《絞首浪漫派》不是本格派作品。但相比本格派的《斬首循環》,《絞》無論在哪一方面也更為優勝。個人推薦。

2007年5月9日星期三

行騙的機率

早兩天談過 Discovery Channel,今天再談。
看的是在 Discovery Science 中,一個叫《Million 2 One》(萬中無一)的節目。這節目講的,是很簡單的數學--機會率。當中說了一個英國的騙案。

話說有個英國人,某天收到一封叫作「足球結果分析服務」的廣告信,說能預測到翌日的足球賽事結果,指出某一隊會勝出。第二天賽事結果就如這信所說,沒有錯。幾天後,這男人又收到同一封信,預言之後的某場是哪一隊勝出--再一次,這廣告信說中了。這位英國先生一口氣收了五封信,五次也正確地預測到球賽結果。第六封信便要求他付款,只要二百英鎊便能享用這服務一年。

對很多賭波的人來說,二千多三千元港幣能換取一年的必勝貼士,實在便宜。但當然,這是騙案。可能有人會奇怪,對方怎可能真的預言了連續五場賽事的結果?是在信件中做手腳嗎?

答案很簡單:騙徒寄出的不是一封信,是32封。
第一批信,預言了A隊勝的有16封、B隊勝的有16封。假設A隊勝出的話,收到B隊勝出信件的人自然會把信丟掉,之後騙徒便寄給收到前者的人新的信:預言了C隊勝的有8封、D隊勝的有8封。如此類推。最後,總有一人會得到連續五次的正確預測。

當我們覺得某件事的機率很低時,並不代表這事情發生的機率很低--只是這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機率很低。這種錯覺,往往導致作出錯誤的決定。

然而,有時會反過來,明明它發生的機率不是1,人人卻認為總有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是如此,馬會才可以賣六合彩賣個盤滿砵滿。

2007年5月8日星期二

報紙娛樂版

回家時,去七仔買吃的,看到一份報紙的娛樂版,大字標題:

周潤發望魔盜王收復蜘蛛俠

我看得丈二金剛,詳看內文,說發哥希望魔盜王3能在香港打破蜘蛛俠3的紀錄云云……我才明白問題在哪兒。

「收伏」不是「收復」
我曾懷疑過是「周潤發望魔盜王收復蜘蛛俠『失地』」,但又說不通。要通的話,應該是「周潤發望魔盜王收復『給』蜘蛛俠『搶去的失地』」,但又太累贅。

究竟現在的報紙總編幹什麼的?

2007年5月6日星期日

可樂 + 萬樂珠 = 噴泉 的原因

Discovery Channel終於播了玩萬樂珠可樂噴泉的一集MythBuster。
和節目以往的做法不同,這次主持人們不是要測試一個流言是否真確(因為這個噴泉夠一目了然了),而是去找出其中的原因。
結果,在一大堆爆笑的實驗後得到以下結論:

‧Diet Coke的爆發比普通可樂強四倍以上。
‧當Diet Coke能噴到10尺高時,梳打水只噴到3吋。
‧除了大家所知的噴泉成因是因為Diet Coke裡有二氧化碳外,代糖阿斯巴甜、防腐劑和咖啡因也是令爆發增強的理由。
‧萬樂珠裡的魚膠和阿拉伯膠會令可樂釋出二氧化碳。
‧萬樂珠表面粗糙,令二氧化碳氣泡更易形成。
‧如果用幼鹽代替萬樂珠,噴泉的高度會增加50%。粗鹽更甚。

Coke Zero也一樣有阿斯巴甜等成份。不知道威力會不會更強呢……

2007年5月5日星期六

Batman

先謝謝薰借我兩本Batman的graphic novel。

這兩本Batman的重點不是講述英雄對抗奇形怪狀的壞蛋,反而是正真正銘的推理故事。第一本《The Long Halloween》描述葛咸城黑手黨家族Falcone(費路哥尼……?)坐大,Batman、Gordon局長和檢察官Harvey Dent聯手對抗,然而神秘的連環殺手「Holiday」出現,在不同節日殺死黑幫成員……究竟這個從沒露面的兇手是誰?有看Batman的人也應該知道Harvey Dent便是日後的奸角Two-face。當年我對電影版第三集超不滿,除了因為導演換人外,更重要的是把Harvey Dent這個悲劇角色當成二打六,連Tommy Lee Jones也只能在占基利身邊扮小丑。《The Long Halloween》十分精彩,佈局、故事張力等等也是一流,其中對Harvey Dent的描寫更是深入。唯一不滿,是太多Super-villian出場,令故事的現實感稍減--不過,當看完續篇《Dark Victory》後,這個問題可以原諒。

《Dark Victory》承接《The Long Halloween》,講述「Holiday」落網、Harvey Dent變了Two-face後,Batman面對的困局--他沒有可以信賴的拍檔,連Gordon局長也逐漸疏遠。此時,另一個神秘兇手「Hangman」出現,再一次在節日殺人,可是這次的受害者全是警方成員。「Hangman」和「Holiday」有什麼關係?兇手到底是Falcone家族的人,還是變成了Two-face的Harvey Dent?續篇的重點落在警方、黑幫、畸形人一黨(小丑、企鵝、雙面人等等)和Batman之間的角力。上述《The Long Halloween》怪人們的活躍有「搵戲黎做」之嫌,但如果連同這本一同閱讀的話,會發現他們的出場絕不可少,因為這時他們成為了另一勢力。個人認為《Dark Victory》故事不及前篇,不過對Robin出場的理由有著人性化的描繪。正如作畫的Tim Sale所說:「我討厭Robin!設定完全不合理!服裝又鮮艷得離譜!Batman應該是孤獨的……」但編劇的Jeph Loeb卻編出了把這些「誤差」完全合理化的情節。雖然不錯,但我都是覺得Batman跟Harvey的情義來得比跟Robin的寫得好看……可能是因為後者始終像父子的關係吧。

強烈推薦《The Long Halloween》。
這是我目前為止看過最出色的推理漫畫。

2007年4月28日星期六

Vlassis Holevas

話說今天看FashionTV,看到一系列很漂亮的春裝/夏裝。有高貴的,有性感的,有簡潔的,也有隆重的。有一種平時少見的味道,像歐洲的卻又多了一點別的感覺。因為開始看的時候已是中段,所以不知道設計師的名字,只知道是NY時裝週的其中一場。我看了一陣子,很奇怪為什麼不斷加入了一位採排中的男Model的片段,這個系列明明是女裝的啊?幹啥連記者們也替他拍照?當中播到採排的片段時,更奇怪了:那個男模特兒在指手劃腳指示女模特兒走天橋的要點……我明白了,但同時也嚇了一跳--

這個俊男不是模特兒,是這系列的‧設‧計‧師!

天啊!Tom Cruise似的樣子(個人認為更帥更Man一些),迷人的笑容,高大的身材(靚佬湯望塵莫及),還有設計師的才華!!

他的名字是Vlassis Holevas,希臘人(還要是希臘的,天),2005年在美國出道。我之所以覺得服裝有點特別原來是加入了希臘風格。上圖是去年的花生騷的照片,中間的便是他了。(一般人應該會覺得是三個Model在擺甫士吧……)

以下是FTV的片段,中段開始(2分鐘多點)有他的近鏡,還有訪問。
http://www.ftv.com/online/page.php?P=642&id=23022

有沒有人可以提供比model還要漂亮的女designer?

2007年4月25日星期三

西尾氏《ダブルダウン勘繰郎》讀後感


Double Down—以小博大的勘繰郎


本來打算臨睡前小讀一下,卻在短短兩小時內完食這本小說。
和《斬首循環》一樣,我對西尾維新的用字遣詞頗不以為然。那種輕佻的寫作方式,有時尚算有趣,但更多時候我覺得太造作。可能是新世代輕小說的特色,不過我想我是老派的。

可是,別搞錯,以上是我對這短篇小說的唯一不滿。事實上,我不睡而跑上來打文,是因為這作品實在令我太興奮了。

初段,故事的敘事者蘿蔔睦美已經寫到「殺人、連續殺人、密室、斬首、交換身份……(刪)……對於期待看到這些老掉牙的情節的讀者,實在很抱歉」。這小說沒有什麼大陰謀,沒有詭計,沒有超乎想像的犯人(呃,其實有,不過那位犯人所犯的事已是過去式,沒在這作品中詳述),沒有站出來威風八面的名偵探……但,出奇地,這小說十分好看、有趣、過癮、令人滿足。有輕佻的地方,但劇情的編排、人物的設定、故事的中心思想等等也很出色。而且,它的篇幅只有短短的200頁(行距還要超寬),如此簡潔有力而完整的作品,顯出了作者的功力。

令我最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對清涼院流水的致敬。《Double Down勘繰郎》是「JDC tribute」系列的作品,以清涼院所創造的「日本偵探俱樂部」世界為背景,撰寫平行故事或外傳。小說裡無論主題、內涵、影射、模式等等,也來得甚至比清涼院在自己的作品中想表達的更明快直接易吃。JDC的首兩作《cosmic》和《Joker》其實是「反推理小說」,以推理小說的既定模式來反推理小說的特質,近乎戲謔的寫法卻又認真地進行這個以推崇偵探的故事;《勘繰郎》也是,當中逆島菖蒲長達三版的「反偵探宣言」就像把清涼院一直沒說出來的心聲(或是他的作品中所隱含的矛盾感)大剌剌地說出來。另外,這作品由寫作方式以至不少細節也跟《Joker》有著微妙的類同,當看到最後時我不由得說句:「啊!這本才可以稱為《EXTRA Joker》(蓮見桃衣的漫畫版名字)嘛!」如果有看JDC系列的,更會發覺西尾最強的地方:他沒有把任何JDC中現有的角色的名字寫進故事中,卻令熟識的讀者看到他們的出場--更好笑的,是到處充滿著對這班稱為「日本頂尖頭腦」的傢伙所開的玩笑。

期待下一本《TriplePlay助惡郎》快點面世,之後出中文版。

2007年4月18日星期三

Canon in D

拍得很清楚,可以跟著來學。
雖然後段比較難。


這個呢,拍得再清楚,也學不來……



附上基本chord:
D A Bm F#m
G D G A

2007年4月12日星期四

本年電影節總結

看了10部,錯過了1部。
個人評分如下:

冰點殺手     ▉▉▉▉▉▉▋    65(稍欠一點)
離奇過小說    ▉▉▉▉▉▉▉▉▋  85(窩心之作)
立食師列傳    ▉▉▉▉▉▉▉▉▉  90(偏心)
蟲師       ▉▉▉▉▉▉▉    70(太慢)
美國vs約翰連儂 ▉▉▉▉▉▉▉    70(一般)
克林姆和他的女人 ▉▉▉▉▉▉▉    70(?)
愛情回水     ▉▉▉▉▉▉▉▉   80(漂亮有趣)
奪面煞星寶萊塢  ▉▉▉▉▉▉▉▉▉▋ 95(超班)
諜戰911    ▉▉▉▉▉▋     55(被騙)
問鼎奧斯卡    ▉▉▉▉▉▉▉▋   75(輕鬆小品)

今年選片,以娛樂掛帥,首選都是有趣(或認為有趣)的作品。唯一例外的《KLIMT》是後來補票的,坦白說入場並不因為克林姆或拉烏盧易茲,只是因為麥高維治--我未看過他的認真擔正的作品(《特務憨J》他演怪人、《玩謝麥高維治》不用說、《鐵面王子》三劍俠其實都是搞笑角色、《Con Air》演壞蛋、《聖女貞德》……我忘了他原來有份)。《DON》最令我驚喜,想不到每一個層面也超越了預想(我真的以為所有印度片還是有「邪不能勝正」的主旨),作為一部「娛樂電影」,夫復何求?希望大會以後多選一些高質素的印度電影,別忽視這個電影年產量最高的國家。選最窩心的,是《Stranger Than Fiction》。沒理會故事中的犯駁,因為它的概念實在太溫暖。《立喰師》有得看已經超滿足。最不滿的是《諜戰911》,不過如果沒抱著看懸疑片的心態入場的話,我可加10分給它。

今年錯過了的:
《暗物質》:沒留意。我對天體物理學頗有興趣,以它來發展的故事應該會對口胃。
《喪屍羔羊》:看特刊才知道導演因為喜歡《鬼玩人》才拍這部……我是Evil Dead 3的Fans呀!
《惡童》:買了票,沒看。相信有天會在Animax看到。
《超時空泡泡女》:買不到票。君塚的劇本!天啊。

2007年4月11日星期三

荷李活眾生相:《問鼎奧斯卡》



[HKIFF31 報告 10] 問鼎奧斯卡
原名:For Your Consideration
導演:基斯杜化.吉斯
美國 2006 彩色 86分鐘

今屆電影節選了這部美國的獨立製作喜劇作為完結。和今年看第一齣
電影一樣,沒有什麼期待也沒有什麼失望,算是中規中矩的作品。

故事講述一部以過氣明星掛帥、冷門非常的猶太節日溫情電影的拍攝
過程中,傳出了有機會獲奧斯卡提名的流言。原本無名的台前幕後忽
然受各界注目,公司高層也插手干預……單以劇本來說十分簡單。看
這作品時,我想起了日本電影、以電台廣播劇為主題、三谷幸喜的《
爆肚風雲》,同樣是小事情滾雪球變成災難,但後者娛樂性和荒謬性
更大,發揮得更盡。雖然沒有密集的笑料,《問鼎奧斯卡》的幽默情
節還是有一看的價值,尤其熟悉美國荷李活圈子的更會看到不少過癮
的影射。演員們是這部作品最出色的地方,坦白說,導演基斯杜化吉
斯的拍攝手法在此片中我覺得不過爾爾,反而他粉墨登場飾演片中那
個騎呢導演更令我留下印象。所有角色,就算只有兩三場戲的配角們
也跟主角們產生微妙的化學作用,帶起電影中錯摸的幽默感。

沒有什麼想再談,《問鼎奧斯卡》是一部輕鬆的小品,喜歡看影射美
國娛樂圈的觀眾應該會喜歡這電影吧。

2007年4月8日星期日

搞錯片種?《諜戰911》


[HKIFF31 報告 9] 諜戰911
原名:A few Days in September (Quelques jours en septembre)
導演:S. 阿米哥連拿
法國 2006 彩色 110分鐘

入場看《諜戰911》時,發覺文化中心大劇院入座率高達八成;完
場時,掌聲寥落。這部法國片出了什麼問題嗎?同行的友人說看完本
片有一點踩地雷的感覺,到底是不是這麼差?

故事和場刊所說的差不多,講述一名前美國中情局人員委託朋友安排
他跟女兒和兒子見面,因為他掌握了一項重大的情報,殺手已經悄然
跟上。整部作品圍繞著「朋友」茱麗葉庇洛仙帶著兩個青年由巴黎跑
去威尼斯跟被追殺的間諜父親見面的經過,外加行為詭異的中情局殺
手尊托圖路一路追殺。

一如以往令觀眾失望的原因:場刊的簡介有誤導成份。與其說這電影
是驚慄片倒不如說是劇情片,介紹所說的都沒錯,只是不是重點。主
角們沒有生命危險(沒錯,殺手要殺的只是父親)、所謂最大的情報
一開始便曝了光(就算沒看中文片名也會留意到不斷煞有介事地打出
「2001年9月x日」的字幕)、死的都是無關痛癢面目模糊的二
打六(最多只有五句對白的,未夠資格叫做「配角」吧?)……天啊
,這影片哪兒驚慄了?連緊張也談不上!

相反,如果無視這個「驚慄」「劇情」的問題,這片子不是那麼差的
。故事雖然沒什麼大起伏但總算完整,角色們演譯不俗,尤其是神經
殺手尊托圖路的演出,有著《Pulp Fiction》的趣味。我只看過他在
電視劇《神探亞蒙》中飾演患有外出恐懼症、和主角亞蒙同樣是天才
的亞蒙的哥哥,想不到他的演技可以有這麼大的變化。另外,角色們
討論美國人法國人、憎恨父親的女兒和敬愛養父的兒子的落差等段落
其實也是用心的編排,諷刺性和戲劇性也不錯。可是,拍攝上有一個
特點,主角茱麗葉庇洛仙經常有一個小動作,喜歡把眼鏡摘下來「以
另一個角度看事物」,這時畫面便會變矇讓觀眾只看到近的景物。這
手法算是有趣,可是對觀眾來說有點辛苦,而且也未免用得太多,即
使導演想表達一種感覺也得為我們這些在黑暗中看著一團模糊光影的
人想一想吧。

個人認為,如果能為本片加入一些真正緊張的元素,或者讓主角們陷
入更大的危機的話,應該會更吸引。其實如果故事一直隱瞞「所謂的
大情報便是指911」這結果直至最後,說不定也令觀眾更為受落-
-雖然這項資料應該會在所有介紹中曝光吧。

2007年4月7日星期六

新與舊的完美方程式:《奪面煞星寶萊塢》


[HKIFF31 報告 8] 奪面煞星寶萊塢
原名:DON
導演:法漢.阿克塔
印度 2006 彩色 171分鐘

這是一部令我超乎想像、超乎驚喜的作品。不單純指故事或手法或演
出之類,而是這作品對電影本身有著特殊的意義--它以難以置信地
出色的手法去重拍一部七十年代的印度舊片。

故事描寫毒梟幹部DON對付敵人不擇手段,甚至把警方耍個透澈,
被多國刑警視為眼中釘。一次意外,DON被警官De Silva抓到並陷
入昏迷,於是De Silva找來跟DON樣子相同的VJ,要他假扮對方
混入集團找尋證據……

看似普通的劇本,在故事的推展中卻不斷出現新的情形,角色的真面
目一再令觀眾吃驚,而更厲害的是電影中出現的違和感都是真正結局
的伏筆。角色演出絲絲入扣,尤其是飾演DON/VJ的SRK,要
酷能酷,要秀逗有秀逗,在幾場要互換角色的戲中他也收放自如。畫
面拍攝手法、取鏡、美術等等幾乎媲美荷李活一級作品,三小時的電
影幾乎沒有悶場。當然,一如荷李活大片有不少諸如「有槍不用用拳
腳」的犯駁,但這些小瑕疵不影響作品的完整性。印度電影神奇的地
方是總會有一些歌舞片段,這作品有多場歌舞,有些很震撼有些有點
無厘頭,但總算熱熱鬧鬧,觀眾看得高興。活潑輕鬆的歌舞,加上嚴
峻的劇情,就像在看《92黑玫瑰對黑玫瑰》加上《無間道》,或者
說杜琪峰用《百年好合》的手法來拍《槍火》一樣--古怪是古怪,
但原來是蠻有趣的一件事。

然而,當我看罷電影,上網找1978年版的《DON》時,它帶給
我的驚喜比我看到新版本的結局時所嚇一跳的有過之而無不及。舊版
的故事和新版大致相同(除了最後結局外),當然相差了三十年,舊
版就像我們看的七彩伊士曼粵語長片般老套。多虧網上資訊發達,看
過部分片段便會發現,新版在「重拍」這個題目上下了不少苦功。方
才說那些歌舞片段有點古怪不搭調,可是只要看過舊版便會知道,那
些都是舊版本已有的情節。明顯地導演認為這些歌舞是原版的神髓,
如果以現代的手法重新包裝外銷世界不應該容許出現這種文化上的差
異--最簡單的作法當然是把情節刪掉,但他沒有。他清楚了解這些
歌舞是印度電影文法的一種,是一種傳統一種集體回憶,於是他努力
地把這些歌舞改成更乎合現代的電影語言,除了一場半場有點無聊外
,其他也能讓國外的觀眾理解這些歌舞的意義。令我最吃驚的,是有
不少服裝、舞步、曲詞也是以原版為藍本的。香港(或歐美)翻拍舊
作,很容易會選擇「創新」而忘記「懷古」,這部片子卻做了對前人
最大的致敬。

作為一部廿一世紀的電影,《DON》絕對稱得上是世界性的,更重
要的是作為一部重拍的電影,它可以算是示範作:對原版致敬、加入
新元素、改動故事讓熟識原版的觀眾也能再一次欣賞此作卻又不會得
失擁躉……總之,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
附:DON比較(1978 vs 2006)

酒店勾引歌(Yeh Mera Dil)
※留意動作
舊版
新版

食唔知乜葉歌(Khaike Paan Banaras Wala)
舊版
新版

我是丼(Main hoon Don)
※曲詞已變,在片中的位置也變了,但舊版必看!
舊版
新版

2007年4月6日星期五

克林姆和他的女人 x 愛情回水


[HKIFF31 報告 6+7] 克林姆和他的女人 + 愛情回水

克林姆和他的女人
原名:Klimt
導演:拉烏.盧易茲
奧地利 2006 彩色 97分鐘

愛情回水
原名:Cashback
導演:辛.艾利斯
英國 2006 彩色 102分鐘

今天看了兩套作品:拉烏盧易茲的《克林姆和他的女人》及英國愛情
片《愛情回水》,兩者基本上沒關係,可是我想把兩部同時拿來談談
,因為它們巧合地令我這個觀眾產生了微妙的聯想。

《克林姆和他的女人》繼續表現出盧易茲的一貫作風:畫面漂亮、敘
事手法離奇。此作絕不是畫家克林姆的傳記,反而是一個以他為藍本
的奇幻而古怪的故事。克林姆的事蹟重點地出現,可是你絕不認為那
是當時事實的真相(甚至是邏輯上有可能發生的事)。然而,故事卻
神奇地掌握了克林姆這個人的神韻,他對女性的癡迷、他跟艾蜜莉的
倚靠關係、他染上梅毒以水銀作治療而產生的歇斯底里、他被奧地利
藝術界所鄙視卻又讚嘆的矛盾……這種拼湊式的描述,就像克林姆的
畫作一樣,展現出一個完整畫面。要理解幾乎是不可能,但彷彿感覺
上卻像是了解了。要打分數很困難,影片像是很沉悶卻又起伏不定、
不知所云卻又簡單直述。

《愛情回水》描述一個美術大學生賓仔因為失戀而導致嚴重失眠,於
是到超市上夜班,卻從古靈精怪的同事們中產生了新的化學作用。故
事簡單有趣,角色笑料豐富,是一部很有趣的喜劇。可是,正常的故
事表述中卻有一點離奇性--主角賓仔有令時間停頓的能力。如果說
是以他腦海中的主觀視點出發,他卻能做到一些超現實的事情令劇情
推展,但如果說是真的話,在一部以現實掛帥的愛情喜劇中又未免太
詭異。話雖如此,這點令作品比一般愛情喜劇更有趣,畫面也更漂亮
……雖然觀眾可能一頭霧水。雖然是喜劇,但不少取鏡帶有強烈的藝
術感,加上帶有一點落寞的配樂(別忘了主題是賓仔失戀啊),令這
作品的層次更高。

文首說過要拿這兩部作品來比較--為什麼呢?因為我從兩者看到微
妙的異同。《克林姆和他的女人》以克林姆追求女性的美為題,從而
找尋愛(他對莉雅的不捨不棄),故事亂七八糟卻又有點現實。《愛
情回水》以賓仔找尋愛情為題,追求女性的美為副(他也是個喜歡畫
裸女的美術系學生),故事井井有條卻又有點超現實。即使兩個故事
沒有關係,兩者也表現出畫家對「女性美」的認知和追求,這大概是
藝術家(導演?)的共同意念吧。表達手法上兩者完全相反,一個是
九成虛幻加一成現實,一個是九成實在加一成奇幻--作為觀眾當然
會較易理解後者,可是前者所產生的氣氛卻是無可比擬的。我購票時
沒想過兩者的題材上有這種輕微的共鳴(《克》片是我臨時起意去看
的),結果令我有點意外。對了,還有一點這兩部片子有著相同之處
:很多裸女。(笑)

2007年4月5日星期四

Nixon vs Bed Peace:《美國 vs 約翰連儂》


[HKIFF31 報告 5] 美國 vs 約翰連儂
原名:THE US VS. JOHN LENNON
導演:大衛.列孚、約翰.舒恩菲特
美國 2006 彩色 96分鐘

在美國民眾對伊拉克戰爭感到厭倦之際,大衛.列孚和約翰.舒恩菲
特拍了這齣描述60年代美國反越戰的紀錄片:沒錯,這電影與其說
是美國政府對付約翰連儂的事件紀錄,倒不如說是約翰連儂愛與和平
反戰小傳記。

作品以約翰連儂為中心,開始簡述了他的生平、他的「披頭四比耶穌
更流行」言論風波、他跟大野洋子的邂逅和戀愛等等。故事的後半以
他成功令民權領袖 John Sinclair脫離監禁,卻招來政府的怨憤為題
,講述聯邦密探局局長胡佛甚至總統尼克遜如何使用不當手段去擺平
這個麻煩的音樂家。

影片包括了很多約翰連儂的片段,加上大野洋子的親身訪問,令觀眾
感到資料的真實以及貼近事情的真相。多年後不少政府報告曝光亦提
供了更多不為人知的內幕,而全片以約翰連儂的歌曲貫穿,令觀眾/
樂迷更了解他的歌曲的意義。作為約翰連儂的歌迷應該會十分滿意。
可是,單單以紀錄片而言,本片也有不足之處:整部影片單單以反戰
者的角度來拍攝,被訪者也是以反戰者為大多數,形成單一聲音。毫
無疑問尼克遜政府耍了不少骯髒手段去對付反對聲音,但這紀錄片亦
太刻意只讓反對派作聲。其中我最大的疑問是:為什麼連《生於七月
四日》的作者 Ron Kovic也搬出來?他當年根本沒見過約翰連儂!另
一方面,主題「美國政府 vs 約翰連儂」也集中在影片的後半部,而
且除了知道政府對他虎視眈眈利用怪招企圖用移民條例把他踢回老家
英國外,沒有太大的意外性(至少沒有證據說當時有人企圖殺死他們
兩夫婦之類)。

如果對反越戰/約翰連儂/尼克遜有興趣,應該會覺得好看。否則的
話,單單聽影片中的音樂也尚算不錯的。

2007年4月2日星期一

大師名下不過不失的《蟲師》


[HKIFF31 報告 4] 蟲師
導演:大友克洋
日本 2007 彩色 131分鐘

本屆電影節找來兩部由著名動畫監督執導的真人作品,一部是押井守
的《立喰師列傳》,另一部是大友克洋的《蟲師》。《蟲師》的故事
背景是日本維新前後的窮鄉僻壤,講述蟲師銀子流浪助人和探索「蟲
」的真相。所謂「蟲」不是指昆蟲,而是一種物體,可能令事物異化
,也可能是生命的原型。

因為我老早看了原作的漫畫,所以對劇情沒有什麼驚喜,畢竟知道了
故事的進展,所以以下我會針對手法和編排方面。雖然坊間一向視大
友克洋為名監督,但實際上令他擠身世界名導之列的作品只有《AK
IRA》。我絕對不是打算挑戰他的江湖地位,只是想指出他一向執
導的作品也是他自己當原作的(《AKIRA》、《MEMORIE
S》和《STEAMBOY》),所以這次以他人的劇本來執導筒,
看來或多或少有點影響。故事以四個漫畫的篇章串連起來,主力講述
銀子成為蟲師的過去,然而我覺得編排上可以處理得更好,尤其不用
在中段便讓阿繡和少年的底蘊揭盅--以《MEMORIES》第一
個故事《她的回憶》為例,故事的懸疑性便處理得十分出色(雖然此
作有今敏這位奇才幫手寫劇本),相反在《蟲師》裡沒有。故事推展
得頗慢,有很多地方帶著不明顯的伏筆,如果沒留心看的話,大概會
如墮五里霧中。另一方面,電影中沒有明確讓觀眾知道主角銀子的目
的,相信也會令人看得有點累。

上面說了一些缺點,但相對地也有值得讚賞的地方。《蟲師》的原作
本來就是一部以感覺先行的作品,不同於少年風格的漫畫那樣急速,
故事都會淡然地從情節中帶出人和自然的關係、意義和本性,電影中
也滲透著同樣的味道。銀子和阿繡的關係是全片的焦點,江角真紀子
的演出不俗,結局也算特別,挽回一些分數。電影的畫面優美,充分
地把漫畫中蟲出沒時的意境表現出來,這應該歸功於大友克洋的美術
觸覺。

總括而言,作品節奏比較慢但畫面漂亮,個人認為如果把故事稍為編
排一下會更好。

2007年4月1日星期日

「糟糕!他是專業的!」--《立喰師列傳》


[HKIFF31 報告 3] 立喰師列傳
導演:押井守
日本 2006 彩色 104分鐘

《攻殼》、《機動警察》等系列的著名監督押井守,06年連同一眾
業界好友,泡製了這部真人動畫《立喰師列傳》。不同於押井一貫的
著重軍事味的重度科幻作品,《立喰師列傳》回歸了他的作品的另一
個原點--荒謬、黑式幽默、對白多得令聲優也頭痛的異色喜劇。

電影以紀錄片的型式進行,講述「立喰師」--在速食店中以不同手
法(說服、欺騙、神技)吃霸王餐的「專業人士」--在日本戰後開
始,每代對速食業和各食肆的影響與破壞。故事中混淆了真實的事件
和虛構的新聞,安保事件、萬博、奧運等等也成為列傳中各「立喰師
」出現的誘因。

未看之前心中已有個大概,看完便可以肯定:不少觀眾、甚至是押井
守的擁躉也未必接受或看得懂這電影。這作品是極端的押井式電影,
要看得明白就得先理解押井守這個監督和他過去的作品,然而,如果
對押井作品有重度癖好,《立喰師列傳》幾乎可以算是他最精彩的作
品。雖然押井守以科幻作品「揚名」,但他的「成名」作,是改編自
高橋留美子搞笑漫畫的電視動畫《うる星やつら》(港譯《山T女福
星》、台譯《福星小子》)。1981年,押井守第一次當上監督(
導演)這位子,便是這套。

先講講「立喰師」的源由。據稱押井守對「立喰」(站著來吃的食肆
,泛指速食店)有著微妙的癖好,而在1984年其中一集的《山T
女福星》,便以此為題,講述一眾「立喰師」大鬧主角們身處的友引
町,當中有不少人物便是《立喰師列傳》的主角們。《山T》本身就
是風格獨特怪誕的荒謬劇,把外星人、妖怪、軍事、校園生活來個瘋
狂的炒雜燴,押井守把這個概念發揚光大,「認真地搞笑」成為他獨
有的荒誕演譯手法。另一方面,押井守對獨白式的解說有著嚴重的執
著,認真的作品當然不少(例如《攻殼1》中草薙素子的獨白、《機
動警察劇場版2》中荒川對後藤隊長說那一大段話等等),但反過來
說,以幽默荒誕為主的作品中這種對白也不少:《山T》劇場版2《
BEAUTIFUL DREAMER》中溫泉老師在發霉屋裡被櫻
花老師救回的「浦島太郎宣言」、甚至是《迷宮物件FILE538
》中那由頭至尾30分鐘的紀錄片式解說也是完完全全的押井式獨白
。《立喰師列傳》便是押井重拾以前拍攝荒謬劇的手法,以新的技術
(《MINI-PATO》中首次使用的「筷子動畫」)來包裝這個
他多年的企劃。

事實上,押井自89年的OVA《御先祖樣萬萬歲》後幾乎沒有製作
任何「押井風」的幽默作品(《MINI-PATO》畢竟不是由他
當監督),《立喰師列傳》可以算是餓了某類型押井迷差不多二十年
的傑作。《立喰師列傳》跟《機動警察》OVA的《火之七日間》相
若,同樣是以惡搞的環境去編緋出荒謬的情節;另一方面像《迷宮物
件》,以第三者的角度去申述這段事情。《立喰師列傳》最有趣的是
,它不但把押井多年的趣味和故事集合其中(「立喰師」們在他多套
作品以不同角色出現過),更把現實中的事實接軌。我們看到日本的
經濟興衰,看到安保鬥爭,看到美式快餐的掘起,似是而非地跟「立
喰師」有著關係。當然,除了故事和手法過癮外,演員們絕對是賣點
之一。漫畫家寺田克也、押井多年的配樂拍檔川井憲次(最新作是…
…張之亮的《墨攻》)、Production I.G的CEO石川光久、《超時
空要塞》的河森正治……還有一大群著名的幕後精英、有名小說家、
聲優粉墨登場,可以說是百年一遇的奇事。

坦白說,雖然我看得十分滿足,可是我清楚明白這電影不是大眾喜歡
的類型,正如不是人人也喜歡速食店一樣。雖然「立喰師」這個職業
只是押井守虛構出來,但他本身也是一個「立喰師」--自從《山T
》劇場版大收旺場後,他找到冤大頭投資讓他拍真人電影,而他拍的
真人作品往往也是票房毒藥。神奇的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騙倒投資
者拍了三部(《紅眼鏡》、《地獄之番犬》和《TALKING H
EAD》)。這樣的行為,大概老闆們也會嘆一句「糟糕!他是『專
業』的!」吧。

2007年3月30日星期五

人生其實不離奇--《離奇過小說》


[HKIFF31 報告 2] 離奇過小說
原名:STRANGER THAN FICTION
導演:麥克.霍士達
美國 2006 彩色 113分鐘

去年看到一條預告片:「一個生活十分有規律的男子,某天聽到一把
旁述的聲音,敘述著自己的生活;接下來他發現自己活在一本小說裡
,而最糟糕的是,這本小說是以他的死亡作為終結……他怎辦好?」
當時我的覺得這電影好像很有趣的樣子,結果沒等到它上映正場,卻
在電影節看到了--這作品就是《離奇過小說》。

故事十分十分有趣,正如電影節場刊所說是《玩謝麥高維治》式的作
品,但相比《玩謝麥高維治》這電影喜劇感更重,更平易近人--雖
然以劇本而言,很可能比《玩謝麥高維治》更奇詭更荒謬。當主角夏
路聽到電影旁白(即是作家艾芙的文章)時,觀眾會分不清究竟那些
旁白的對象是觀眾還是夏路,表達作品的「手段」變成了作品的「內
容」,混淆了故事和故事中的故事,比起一般描寫「作中作」的作品
更異想天開。可喜的是,導演和編劇把情節處理得十分有條理,故事
的流向出奇地順暢。意念上比此作複雜的電影我看過不少,但相對地
易明易懂不會叫觀眾看得霧煞煞的,《離奇過小說》是代表作。

劇本中的兩條主線--主角夏路的苦悶人生和女作家艾芙的潦倒--
開始時互不相關但相映成趣,處處出現絕妙的喜劇對白,矛盾地角色
卻在痛苦中掙扎,展現出強烈的黑色幽默。主角韋法連路表現不錯,
可是,論搶鏡的,一定是飾演大學教授海拔的德斯汀荷夫曼和扮演艾
芙的愛瑪湯遜。前者一貫地掌握到喜劇的精妙節奏,後者把女作家的
神經質演得活靈活現。雖然很失禮,不過如果主角換了更有名氣/更
有演技的演員主演(諸如占基利、尼古拉斯基治、湯漢斯之類),相
信這電影會被捧成一線作品。

結局不算出人意表,但對人生的探討卻有不少著墨,叫我有點出奇。
即使每天的生活很混,你還是可以作出選擇去改變。即使明天便會死
去,你還是可以很有意義地活。我很久沒試過在電影節看到一部充斥
著笑聲和掌聲的荷李活作品,更難得的是完場時是懷著一顆溫暖的心
離開的。

2007年3月25日星期日

尚欠一點溫度的《冰點殺手》


[HKIFF31 報告 1] 冰點殺手
原名:Freesia(フリージア)
導演:熊切和嘉
日本 2007 彩色 103分鐘

本屆電影節我第一部看的作品便是這齣《冰點殺手》。沒有什麼期待
入場,對導演不大清楚,只知道電影是漫畫改編,主角玉山鐵二是拍
特撮片《百獸戰隊GAORANGER》出道,另一位主角西島秀俊
便是《大奧》裡的第三代將軍。看罷電影,沒有大驚喜也沒有什麼大
失望,算是一部不過不失的作品。

故事以虛構的現代為背景,日本陷於戰爭當中(沒交待敵國是誰),
社會十分混亂,政府推出了「復仇法」,讓犯罪的被害者可以申請代
理人機構派出執行官(殺手)在公平的情況下殺死罪犯。沒有感情像
冰一樣的叶(玉山鐵二)是個執行官,在代理人火口(つぐみ飾演)
安排下處理一宗又一宗的行刑。可是,有天他要面對的是自己少年時
軍中的前輩岩崎(西島秀俊),更甚的是,叶、火口和岩崎三人的命
運其實在15年前一項軍方的機密實驗中已經交疊著……

先聲明一點,HKIFF簡介說的「玉山鐵二、西島秀俊扮演一忠一
奸大對決」完全是錯誤的。叶和岩崎沒有分忠奸,二人只是被捲入事
件的無辜者。劇情的重點不在二人鬥法,反而是在大時代的洪流下兩
個沒仇怨(甚至有微妙的兄弟情)的人卻被逼舉槍相向,帶出陣陣無
奈的悲情感。整部片子幾乎沒有壞蛋(小混混不算),每人也是為了
自己的堅持/身份/理由去殺人,而「殺人」在這個世界裡根本不是
壞事,只是單純的遊戲規則。背景設定雖然有點犯駁但故事頗為有趣
,人物關係也很清晰,火口和叶共餐、岩崎讀電話短訊等等亦帶出了
角色的靈魂,演員方面大抵沒什麼好挑剔,雖不搶眼奪目但也很稱職


可是,《冰點殺手》給我的感覺總是欠一點點。

在畫面、剪接、配樂上導演也處理得宜,但這個故事背後的意義,卻
不能在作品中完全表現出來,有點可惜。叶和岩崎的關係如果再深入
一點的話、火口跟叶二人的感情可以再描寫多一點的話、山田和溝口
二人的矛盾再強一點的話、柴崎與岩崎的友情再說多一點的話……我
覺得,可以發揮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劇本有趣、演員稱職、畫面漂亮
,但演繹得很有疏離感,沒有令觀眾感受到角色的感情、他們面對的
痛苦等等。就像看一套電影,我知道這是一部電影一樣--好的作品
應該叫觀眾產生共鳴吧?這作品不是一般的只有商業味重的電影,感
覺上有更多超越商業的元素,可是到頭來還是一部很多血和槍戰的商
業電影,太浪費了。

可能比起一部賣弄動作和血的商業片,《冰點殺手》已經是一部有內
涵的作品,但我所追求的更多。同樣是以「復仇」為題,去年電影節
李相日導演的《天堂失格》更震撼更抓住觀眾的心--雖然相比之下
,《冰點殺手》應該更易為一般觀眾接受。

官方網頁:
http://www.freesia-mov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