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24日星期六

UNDER THE IRON SEA


買了 KEANE 的新碟 UNDER THE IRON SEA。初聽之下,感覺不錯。有機會再詳談。

倒是,在買了普通版後才知道有附DVD的特別版。一般的MV未必吸引我,但這大碟的主打歌《Atlantic》的MV必看。雖然導演Irvine Welsh是初次執導,但他大有來頭--他是電影《Trainspotting》的原作者。


I hope all my days will be lit by your face
I hope all the years will hold tight our promises

我渴望我的日子被妳的臉龐照亮
我渴望一直能緊守我們的承諾

I don't want to be old and sleep alone
An empty house is not a home

我不想老去,獨個兒睡
空洞的房子不是一個家

I don't want to be old and feel afraid
I don't want to be old and sleep alone
An empty house is not a home

我不想老去,感到害怕
我不想老去,獨個兒睡
空洞的房子不是一個家

I don't want to be old and feel afraid

我不想老去,感到害怕

And if I need anything at all
I need a place that's hidden in the deep
Where lonely angels sing you to your sleep
Though all the world is broken

如果我要某東西
我需要一個隱藏在深處的地方
一個寂寞的天使們哼著安眠曲的地方
縱使世界已經破碎

I need a place where I can make my bed
A lover's lap where I can lay my head
Cos now the room is spinning

我需要一個地方讓我整理床舖
可以讓我安枕在戀人的膝上
因為現在房間在旋轉

The day's beginning

白天正在開始




我們都害怕孤獨,   
   我們都感到孤獨。


--------------
Intro和初段是這四個chord:
Bmaj7 E Bb7 Ebm

2006年6月16日星期五

物理學家

霍金到港,掀起一片物理旋風。

沒錯,霍金是位出色的學者,更是一位堅毅樂觀積極的學者,但我不認為他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要是他完成並證明了「量子引力」的理論,我可能會改觀。老實說,如果霍金不是身患頑疾,誰人會留意他呢?可能有人會反駁:「他的黑洞理論很特別啊。」我會答,在理論物理學中,這一百年來人才輩出,特別的理論層出不窮。

不說「普朗克常數」「薛丁格方程式」一大堆數字和數式(雖然「薛丁格的貓」勁有趣),數有趣的物理學家,我首推費曼。無論在理論上(提出了「費曼圖」作為之後「弦理論」的基礎)、工作上(曾參與研究原子彈和解決了穿梭機挑戰者號爆炸的疑團)甚至感情上(如何追求深愛的女孩、後來因病過世的妻子阿琳)費曼也比任何一個物理學家來得精彩(霍金在港的演辭也提過這位去脫衣舞酒吧打鼓的怪人)。

如果數曲折離奇的,可以看看John N. Bahcall的太陽中微子問題,如何被人「屈」了三十年才證實錯的不是他而是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理論」。數近年革命性的,要聽聽Edward Witten如何在一個座談會裡輕描淡寫地平息「弦理論」各派的攻訐甚至證明了所有派別的說法其實也沒有錯……

太多太多了。

「弦理論」(Witten改了新名叫作「M理論」)不會比黑洞來得沒趣,因為這正是霍金研究的「量子引力」最終目的「Theory of Everything」的另一型態;而「太陽中微子問題」更是研究太陽內部、太陽壽命一大關鍵。

希望他日再有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到港時,也能引起市民的興趣就好了。

2006年6月9日星期五

「架勢堂事件」其之二‧民粹

從「架勢堂事件」裡,相比起男女平等、女性受辱等話題,我們看到更可怕的現像:民粹主義的抬頭。

作為一個健康的、多元化的社會,聲音是應該可以很不同,而且可以共存的。如果有一種言論威脅或侵犯了其他人,社會會作出調整,壓抑或屏棄了該言論--而這一切是依從了社會的一套既有法則去進行。民主和民粹的分別,在於前者在少數服從多數下,會在憲制下尊重少數,而後者只是單純地以群眾的意向去辦事。和玩「百萬富翁」一樣,最多現場觀眾選擇的答案,不一定正確。

森美小儀道歉後,網上的聲音分成兩大派:反對森小的,和支持森小的。反對的往往打著「男女平等」牌,即使對事件不清楚、沒聽過該節目甚至之前不認識森小二人,只憑聽到「非禮」一詞便充當十字軍東征;支持的,卻只本著「他們也已經道了歉別欺人太甚」的精神鋤強扶弱去打網上聖戰。雖然也有人思路清晰,指出事件中的不同要點,可是愚民還是佔了群眾的大多數。別以為打字打得多便代表理據充分,網上不少人的舉證也是拾人牙慧卻自相矛盾。在反對和支持的兩大聲音下,一些較為中立的意見便被威迫或強加上反對或支持的標籤。「你認為森美小儀道了歉便足夠?你不尊重女性!試想想如果提名那選舉的是你女友/妻子……(下刪)」和「你覺得他們開的玩笑太過份?你沒有開明的思維!這是古老石山的思想……(再下刪)」這些帽子屢見不鮮。簡單的二元對立,便是民粹主義的最常用手段。

現在,這兩派聲音也只是單純地嘗試壓倒對方而已。沒有嘗試去聽聽對方的意見,更遑論接受對方的想法。一個維園阿伯只會對城市論壇構成騷擾,但一百個維園阿伯會令城市論壇崩潰。網絡的普及激化了人與人之間互動,加深了大家的認識,可是卻展現了群眾的偏見,和這些偏見的極端和孤立。

我愈來愈覺得,「香港群眾的素質不夠成熟去接受普選」的說法是對的了。真無奈。

2006年6月8日星期四

「架勢堂事件」其之一‧男女平等

網上沸沸揚揚的,我也來說幾句--比起「巴士阿叔」,這個的談論價值高十多廿倍。

為免有人真的不知道所謂「架勢堂事件」是啥,先簡單地描述一下:
商台節目「架勢堂」在網上搞了個「最想非禮的女藝人」選舉,引來婦女團體和傳媒狂轟,主持人森美小儀作出道歉亦未能平息,結果節目停播兩個月,兩位當事人停薪留職。社會上形成兩個極端:一方認為這懲罰未夠,另一方認為反對團體食古不化連玩笑也不能開。雙方對峙仍持續中。

我認為這次森美小儀最大的錯誤是「愚蠢」。從節目內容中,我們可以知道他們想搞的是「最引人遐想女藝人」選舉,但基於「搞噱頭」是娛樂節目的本質,鬼才用這麼老套的題目,可是他們卻好用不用用上了「非禮」二字。如果是黃霑的話,大概會用上「最想鹹濕女藝人」,林振強可能會用「最想揩油女藝人」,簡而清可能會用「最想吃豆腐女藝人」--我敢說,這些頂多給人罵兩句。我們還可以用「輕薄」、「佔便宜」、「調戲」,甚至更粗俗的「索油」、「抽水」之類,雖然也九成會見報,但通常也只會成為娛樂版兩三天的話題。這是文字的威力:同一個行為,用不同的修辭會有不同的觀點。在男權社會的既有概念下森美小儀想法沒大不對,卻用了個最侮辱的做法,就像老董好心做壞事也得下台一樣,要他們受罰也是無可厚非的。

然而,事情的發展、網上的言論卻愈來愈失控。「性暴力」之所以受人非議,不在於「性」,而是在於「暴力」。現在的聲討,往往把「性」和「非禮」搞混了。真正的女權組織反對男性將女性視為性物件,所以會反對「性侵犯」,可是卻不會反對「性」。正如上文所說的「在男權社會的既有概念下森美小儀想法沒大不對」,如果真的追求男女平等的話,無論是「最引人遐想女藝人」還是「最想非禮女藝人」同樣地是「男性把女性視作性物件」的手段,也是不能接受的。為了平等,森美小儀當日應該同時搞「最想非禮男藝人」選舉,讓女性投票,公平地讓女性把男性視為性物件,這樣婦女團體便不會反對……但現實真的會這樣的嗎?

網上很多女性的留言,指出這個題目很侮辱,並舉例說「如果提名的都是你們(男性)的女友/妻子/女兒/母親/姊妹,你們會怎樣想?!」,很可惜的,這樣的言論正正否定了男女平等的概念。為什麼要讓男性的親人受辱?因為對男性來說,自己受辱不打緊,最親的女性受辱才可怕。這樣等於承認了「女性是男性附屬品」。真正的女權份子,會說「如果提名的都是你們(男性),你們會怎樣想?!」但奇怪的是,大概一百個男人中九十九個會答「又如何,摸一把又不會少塊肉!」

其實,我從來不相信男女可以平等。正確來說,我根本不相信人是平等的--只要有不同之處,便不會平等。我們追求的,是互相尊重、接近平等而和諧的多元社會。森美小儀這次是在「男權社會」下以「男權話題」愚昧地留下話柄,被人突然以「公平社會」的尺度來衡量對錯。我不認為任何作出聲討「架勢堂」的人做錯,但我十分質疑當中有幾多人真正理解「男女平等」、或者是為了追求「男女平等」而作出聲討,還是別有用心的、跟風的、偽善的既得利益者。

至於森美小儀要不要負上「教唆性侵犯」的刑事責任?問這個問題的人,請先去查查什麼叫「教唆」。正如說打保齡球會引發科倫拜校園屠殺事件一樣--咪玩啦。

2006年6月1日星期四

大城小廚



大概有看電視英文台的也知道上面這位便是有名的英國廚師 Jamie Oliver。他所主持的烹飪節目《大城小廚》系列,在全球各地獲得很大的成功。他以輕鬆幽默、充滿活力卻又專業的風格,打破了英國烹飪節目的常規,令觀眾十分喜愛。他的首部系列《The Naked Chef》更是BBC電視台的收視冠軍。

可是,早年看過一個有關他的「真人騷」--《Jamie's Kitchen》卻看到他最慘烈的一面。

為了鼓勵英國的雙失青年,他投資開餐廳,在街上招募有意學廚的青年,以一年時間學習如何成為廚師,再到這餐廳實習。因為會招募十五個學生,所以這個計劃叫作「15」。可是,事情完全失控了。學生們懶散,水準不足,餐廳開張前意外多多,Jamie差不多丟了一百萬……英磅!在缺乏資金的苦況下,他連連辦公室也押了。在鏡頭前,他不再是那位風趣愛笑的年輕廚師,不時展現出嚴厲惱怒的一面,破壞了一向的形象。最後,15個學生中,只有幾人達至水準,不少青年還是有待改進。

看這節目時,我滿以為Jamie這回完蛋了,欠了一屁股債還失去了好好先生的形象。

今天,碰巧看了他的傳記節目,才知道他不但憑這個「大災難」翻身,「15」更辦到第三屆了。原來Jamie在搞這個計畫前,因事和BBC解了約,更因為廣告問題令身價直線下跌。他無視這些困局,更立意去為社會盡點力,於是冒險去搞「15」這計畫。雖然他蝕了錢,計畫也不見得大成功,但人們看到他的另一面--「原來Jamie也是個人啊!」。結果節目播出後引起迴響,餐廳的生意額上升,學生努力,社會人人關注。更重要的,Jamie再一次受到觀眾們的歡迎。

之後,他更搞了個更大的計畫,改革了英國學童的膳食問題,把垃圾食物丟到學校外。雖然是另一場災難,但這次的回報更大:他最終不但令學童們吃得均衡,更拿了個MBE勳函。

表面看很風光時,內裡不一定順利;
現在看很不濟時,將來不一定倒楣。

Jamie大概沒想過成敗,每次只想著現在做的事情的對與錯--但這卻令他成功了。雖然不是每個有熱誠的人也一定會像Jamie Oliver,但他告訴了我們:不去狠狠地幹一場,什麼也不會幹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