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1日星期二

《無間道風雲》比《無間道》差?


以下有劇透,不過到現在還沒看過這兩部片子,我想你也覺得劇透不打緊吧?

因緣際會,相隔年多兩年再看一次《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當年第一次看,覺得不過爾爾,更有「怎搞的?馬田史高西斯失手了嗎」的感覺,記憶中《紐約風雲》(Gangs of New York)更精彩更好看更優秀。這次再看,卻驚覺《無間道風雲》讓史高西斯一圓奧斯卡最徍導演美夢,實至名歸,毋庸置疑。第一次看覺得不足,大抵要歸咎於港版味精下得太重,舌頭一下子沒反應過來,嘗不出這道大師級的菜餚的美味。

覺得美版比港版差劣,大都是以下理由:
‧節奏太慢,角色的交待過分繁瑣
‧角色沒有原版般有型
‧把女主角二合一破壞了故事
‧黃sir(Queenan)的死不夠爆炸性
‧因為Dignam的存在,Billy沒有港版陳永仁發現自己的身分已無人知曉的震驚
‧Costello是FBI線人
‧傻強(Delahunt)一角抄得一模一樣
‧Colin最後被Dignam所殺

是的,以上種種也是事實。可是,只要細心一看,當中有好幾點不是美版的問題,而是港版的問題--第二集和第三集的問題。《無間道風雲》所敘述的角色,全都依據港版第二集的人物背景,而《無間道》第一集中,陳永仁看到黃sir被殺的反應,觀眾都認為那是因為父親般的角色死去、加上唯一知道自己身分的人已死,哀傷和無助同時充斥內心,可是第三集卻告訴我們原來陳永仁的身分還有一個黎明一個陳道明知道,整個邏輯崩潰。原則上,既然原來的設定中也有這些部分,翻拍的故事作出保留(或變奏),觀眾亦不應太執著。

史高西斯最精彩的,是把大量閃回片段加進故事的初段中,用來交待各個角色的過去、性格和關係。港版用兩部電影也不能說清楚的事,他用幾個鏡頭便交待好。Billy的母親瀕死、父親及親戚的黑底、和Costello的關係,簡簡單單,在Billy見Queenan便講完,同場還加映Colin升職找房子,比對兩人的光影兩面。Billy如何接近Costello,如何在短時間內成為手下,毫不含糊,在短短的對白中包含著強大的說服力--別忘了,港版花了一部片,才說明了陳永仁如何從倪永孝到傻強到琛哥的身邊,美版只要角色們說兩句「他老爸啊,他老爸是條漢子」,也能達至同樣的效果。這便是導演的功力。

港版《無間道》好看是不爭的事實,可是它是一部商業味道很重,耍帥賣官能刺激的作品。這沒有貶義,觀眾入場想看刺激的大眾電影,是很合理的事。它就像可口的快餐,香口美味,兩口吃完一個漢堡包,十分滿足。《無間道風雲》卻是片鵝肝,口感不爽,吃下後脂肪的美味才慢慢在舌頭上散發。馬田辛的Queenan不及黃sir那麼多機會發揮,積尼高遜演Costello的狂放亦不像曾志偉的琛哥那樣老謀深算,但這只是不同的取材角度,Queenan和Dignam一組跟Billy接觸時一樣有那種老警察的味道,Costello的變態幽默則讓這角色多添一分神經質,把初段讓Billy入局和搜括組裡臥底時的情節合理化。同理,這樣更容易讓Colin動殺機,畢竟港版的劉建明只是厭倦被琛哥支配而發難,Colin是擔心Costello失控會把自己出賣。

美版最令人玩味的,是結局的更改。很多人不滿Colin被Dignam所殺,失去了《無間道》標題所示的味道,但事實上,細心留意的話,尾段已充分發揮這主題。Colin在Billy的葬禮上想向女友談話--不論他是想求對方原諒還是關心腹中塊肉--女方卻頭也不回離開。她沒有向警方報告Colin身分的事實,大概是因為她對這個人十分嫌惡,認為即使法律對他制裁亦於事無補。Colin回家時伸手摸鄰居的狗,鄰居一把拉走,Colin只能冷冷看著。當他看到拿著槍的Dignam時,他並沒有反抗,只是說了一句「OK」,這便是導演最強之處。Colin避過一切對他不利的事情,卻失去了一切,看到Dignam來殺他,反而有一種解脫的感覺。別忘了港版是用字幕來交待劉建明陷於無間的悲苦,美版卻是用劇情來交待,哪個較為一氣呵成顯然易見。當然,這很可能是導演考慮到西方人對佛法不能用字幕了解,必須用演的才能交待,不過我想說的是,如果單單因為Dignam殺了Colin便認為故事陷於「正義必勝」的老梗,這位觀眾也太大意了。

如果要說美版的缺點,我大概只想說那段中國黑幫買晶片實在太惡搞。那些廣東話令人發笑,使用晶片加中國,亦只讓人聯想到趕高科技潮流和中國熱(或中國威脅論),有種B片的感覺。既然以愛爾蘭的移民後裔作為主軸,便應該繼續運用,保持故事氛圍的一體感。除此以外,其他的所謂缺點,我也覺得像拿鵝肝來跟漢堡相比,說鵝肝沒有牛肉味、肉質不像牛肉那般荒謬。

2009年3月29日星期日

台北‧雨男


我每次離開香港,總會遇上下雨天,也許這是個體質問題。俗諺「貴人出門招風雨」,我卻道「怪人出門招風雨」,簡單的可以說是「雨男」。在台北的三天,細雨濛濛,還好雨下得不大,雖然有點狼狽也未至於非常狼狽。卡蘿小姐跟我說(還是我跟她說?),我最好到久旱的地區跑一趟,讓沙漠綠洲化,造福人群。我想,這比穿黑西服戴白手套拿著雨傘拖著狗決定人家生死來得更像樣,況且我遠不及金城武帥。

台灣的車站和機場裡,到處也有大大小小的藝術品。從小學生的美術勞作,至專業藝術家開設的小型展覽,就像快餐店那樣平常。很想告訴香港的官員,文化和藝術不是關上門放在美術館裡,而是應該放在尋常百姓家會經過能看到的地方。如果小看小學生的作業,這些小孩子將來是不能當上藝術家的。

在台灣我學懂一個詞彙--「認床」。我從來不知道「睡不慣陌生的床」的說法。對,我有認床的毛病,每次到外地住旅館第一晚一定睡得不好,就像里昂(當殺手的那一位,不是薪水很高的那一位)那樣警覺性很高,一點點聲音也可以讓人醒過來。我往往在第二晚才能熟睡,可是因為一時大意,我在台北第二天從下午四時不斷喝茶,晚上躺在床上,半點睡意也沒有,結果看了不少Discovery Channel的節目、又多看了一次《The Departed》。兩天合起來只睡了五小時,腦袋愈來愈「超負荷」,差點要「重新啟動」(這不是政治冷笑話),所以回港前的下午人也愈來愈呆,有點跟不上話,希望沒有太失禮。

台灣的友人很熱情。即使是初次見面的、因緣際會而認識的、在網路上早見過名字的,都很健談開朗,對我這位異鄉人照料有加。我彷彿體會到古希臘的流浪者在言語不通下流落異地時受到當地人招待那份感激的心情。

有幸跟一眾老前輩同桌吃飯,是一份很難忘的經驗。杜鵑窩人會長作風豪爽,笑說台灣人請客吃飯時有如「避風塘」(大排檔的份量),是位很幽默的前輩,而得到景翔老師稱許文筆進步,更令我感到動容,他的說話讓我知道努力沒有白費。最讓我戰戰兢兢的是,同桌的還有白髮皚皚、精神奕奕的傅博老師。香港人對傅博老師可能很陌生,但他在75年以島崎博的名字,在日本創辦的推理雜誌《幻影城》卻是日本文壇的一個傳奇。四大奇書的最後一部《匣中的失落》便是在幻影城連載,而田中芳樹、栗本薰等知名作家也是在《幻影城》出道。如果說宇山日出臣是新本格的幕後推手,傅博老師便是衝鋒隊參謀,雖然《幻影城》四年後廢刊,卻催化了推理小說的革命。能和這位Walking Legend同檯,真是與有榮焉。同桌還有資深推理評論人和編輯,這一頓飯大概可以向不少人炫耀。

在年會裡,當然遇上通信多時的高普兄。高普兄的言談和他的文筆互相呼應,話不多,語帶幽默又不失認真,活脫脫一副文人風範。〈西巴斯貝之戀〉令我驚艷,不單是主題,作者的創作動機更是我完全沒想過的。能有這樣的一位對手(請把這兩個字念成同伴),我感到極之榮幸。

謝謝卡蘿這數天細心的照顧,謝謝阿栞替我買書和安排行程,謝謝高普送我禮物,謝謝呂仁送我書,謝謝編輯賴小姐,謝謝寵物先生,謝謝嘉振,謝謝冷言,謝謝知言,謝謝眼睛,謝謝Heero,謝謝luna,謝謝曲辰,謝謝顏九笙,謝謝上川森,謝謝Waiting,還謝謝那些初次見面但我怕弄錯名字所以沒寫出來的朋友。從到達桃園機場便看到拿著我的名字、展露笑靨的漂亮臉孔,到離開台北市時在公路上遇見仿如歡送的燦爛煙火,這三天的回憶已刻在我的心坎上。謝謝各位。

這篇不是遊記,因為我不想「一面替家中的窗子換上毛玻璃,一面卻大方地在網上公開隱私」。這只是東拉西扯的雜談,不用認真看的雜談。

2009年3月15日星期日

「Volga博士!請原諒我!」


貼一條老片。
這是1974年的動畫作品,叫《チャージマン研!》,故事講述會變身的十歲男孩主角對抗侵略地球的外星人,典型的SF動畫。這是其中一集,叫「頭顱中的炸彈」,開場不久一位著名的科學家Volga博士被人擄走,男主角來不及救援,可是Volga博士不久後平安出席會議。男主角認為這是外星人的陰謀,這個博士是外星人假扮(外星人有改變外貌的能力),於是到會場揭破對方的面具,卻驚覺這是博士本人(男主角看到博士在鏡子的倒影,外星人都因為光學構造的特性,鏡子無法照出來)。在男主角的超人聽覺下,他知道Volga博士頭顱裡被裝了計時炸彈,再洗掉被綁架的記憶,目的是把所有科學家殺死,於是連忙變身,把博士帶走。外星人得知,立即前往追殺二人。時間一分一秒流走,敵人又窮追不捨,主角怎辦好呢?

結局請自己看。不懂日文也一定看得懂。
這種劇情,真是可以稱為神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