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5日星期五

為什麼濫發廣告叫SPAM?


相信沒有網路使用者沒收過垃圾電郵。對電腦稍有認識的人也許知道這些濫發廣告統稱作「SPAM」(午餐肉),可是到底為什麼要起這樣的一個名字?有人戲稱是「stupid pointless annoying messages」(愚蠢無意義煩人的訊息)的縮寫,不過實際上,這個詞的來源和它本來的意義相同,就是「午餐肉」。

先說一下「午餐肉 SPAM」這個詞語的語源。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國食品公司Hormel Foods Corporation推出了一種混合香料、澱粉和豬肉的罐頭肉食,可是銷量不佳,於是在1937年舉辦活動徵求新名稱,好讓品牌更為人認識。結果選上「SPAM」這個名字,取其「SPiced hAM」(香料醃製火腿)之意,這產品亦因為二次大戰作為軍糧分派到戰場上為各地人民所熟悉。中文之所以叫「午餐肉」,是來自「SPAM luncheon meat」一詞,因為以前歐美的一般人午餐只吃火腿或凍肉,即食的SPAM當然是「午餐」吃的「肉類」。

說夠了肉類的話題,我們往後跳三十年,來到七十年代的英國。當時英國有一個很受歡迎的喜劇團體叫「Monty Python」,中譯「蒙提‧派森」、「蒙提巨蟒」或粵語譯音「踎低噴飯」,他們以新穎的搞笑演繹手法贏得觀眾愛戴。他們在文化圈及次文化圈影響深遠,例如電腦語言「Python」便是因為開發者鍾愛他們特以命名,而在很多遊戲中出現的怪獸「Killer Rabbit」(殺人兔子)和強力武器「Holy Hand Grenade of Antioch」(朗基努斯之手榴彈)等等皆出自他們的電影「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1970年12月,他們在BBC的電視節目「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中演出名為「SPAM」的短劇:



(沒有字幕,大約翻譯一下)

丈夫:早安,請問餐牌上有什麼?
女侍:嗯,我們有雞蛋培根、雞蛋香腸培根、雞蛋午餐肉、雞蛋培根午餐肉、雞蛋培根香腸午餐肉、午餐肉培根香腸午餐肉、午餐肉雞蛋午餐肉午餐肉培根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雞蛋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焗豆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或是奶油龍蝦乾酪白汁煎蝦配松露菌鵝肝醬加白蘭地煎蛋午餐肉。
太太:你有沒有沒有午餐肉的選擇啊?
女侍:嗯,午餐肉雞蛋香腸午餐肉吧,它較少午餐肉。
太太:我完全不要午餐肉啊!
丈夫:她為什麼不能點雞蛋培根午餐肉香腸?
太太:那也有午餐肉!!
丈夫:沒有午餐肉雞蛋香腸午餐肉那麼多嘛。
太太:我想點雞蛋培根午餐肉香腸不要午餐肉。
女侍:噁~~~~
太太:你「噁~~」什麼啊!我就是不喜歡午餐肉啊!!
維京人: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可愛的午餐肉~美妙的午餐肉~
女侍:你不能點雞蛋培根午餐肉香腸不要午餐肉。
太太:為什麼不能?!
女侍:因為那便不能叫作「雞蛋培根午餐肉香腸」嘛。
太太:我討厭午餐肉!!
丈夫:別那麼挑剔吧,親愛的。讓我來吃你的午餐肉,我最喜歡午餐肉了。(轉向女侍)我點「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焗豆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
女侍:焗豆賣光了。
丈夫:可以用午餐肉代替嗎?
女侍:那你點的是「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
丈夫:是的。
維京人: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
接下來說下流英語的匈牙利人是這集之前的另一個笑點,在這兒亂入
歷史學家:……於是,維京人又一次獲得勝利,攻進了布羅姆利的小綠咖啡室。他們的戰略一如以往,沿著風勢和海流,在英格蘭岸邊前進。當他們到達小綠咖啡室午餐肉他們午餐肉選擇了午餐肉一個午餐肉特定午餐肉的項目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午餐肉……

在最後的工作人員名單中,每個人的名字也被加上「午餐肉」之類的詞語,就連BBC的電視台標誌也不能倖免,變成「BBC午餐肉TV」。於是,「SPAM」這個詞語便變成「即使你不想要,但它仍會硬塞到你面前」的代名詞了。

2009年12月14日星期一

Smiling



NicoNico動畫的一眾歌手和樂手在樂團Absorb的主音歌手halyosy號召下,合作演出了這首歌曲。其中更有「港產Nico名人」ほんこーん參與,從她主唱的一小段歌詞,不難令人估計是halyosy特意安排的。

Smiling Together
Will be Together

halyosy官方網站-halcom:
http://www.halyosy.com/

2009年10月16日星期五

Hotel California--撒旦?毒品?還是……


(很多人喜歡Hell Freezes Over的不插電版本,不過老實說,原版末段的電結他獨奏也非常經典具震撼力,所以貼上插電版)

Eagles的歌曲Hotel California可說是三十多年來的一首「神曲」,旋律和節奏都令聽眾一聽難忘。然而這首樂曲卻多年來被一個詭異的流言所纏繞,有人指責這歌是撒旦教的聖樂,如果把唱片倒過來播放的話更會聽到魔鬼的話語云云。支持這論調者提出歌詞中幾個可疑的部分:

Her mind is Tiffany twisted She's got the Mercedes Benz
She's got a lot of pretty, pretty boys That she calls friends
她的心思被名牌扭曲、她擁有高價的賓士車
她有很多很多稱作「朋友」的漂亮的男生
支持者說這是聖經啟示錄中形容的大淫婦。

So I called up the Captain Please bring me my wine
He said We haven't had that spirit here since 1969
於是我喚來領班,請拿酒給我
他說1969年起就沒有那樣的烈酒
「Spirit」用作雙關語,指的其實是「Holy Spirit」(基督教中的聖靈)。支持論調者提出1969年是撒旦教在美國成立的年分。

And in the master's chambers They gathered for the feast
They stab it with their steely knives
But they just can't kill the beast
他們在主人房裡聚集赴宴
他們以鋼鐵小刀刺殺牠
但是卻不能殺死那野獸
這段更明顯了,「The Beast」正是啟示錄中提及刻有印記的獸。

Eagles的成員指,Hotel California的歌詞旨在描述世人對財富的追求、迷失於享樂主義的困境,當然支持「撒旦說」的陰謀論者對這官方說法嗤之以鼻。除了「撒旦說」外,另一個比較多人認同的是「毒品說」,指這首歌曲其實是描寫吸食毒品後的情況。例如歌詞中第一段:

On a dark desert highway, cool wind in my hair
Warm smell of colitas,rising up through the air
Up ahead in the distance I saw a shimmering light
My head grew heavy, and my sight grew dim
I had to stop for the night
在黑暗沙漠的公路上,冷風吹過我的頭髮
溫暖的柯利塔氣味在空氣中升起
在前面不遠處我看到閃爍燈光
我的頭愈來愈沉重,視線也愈來愈模糊
我必須留宿一晚
Colitas暗示大麻,吸食後當然會「My head grew heavy, and my sight grew dim」不能繼續駕車。

Mirrors on the ceiling Pink champagne on ice
And she said We are all just prisoners here of our own device
天花板上的鏡子、冰鎮的粉紅香檳
她說我們都是自願成為這兒的囚犯
染上毒癮往往是自願,第一次吸食後便淪為毒品的「囚犯」,天花板裝有鏡子和粉紅色的香檳代表了廉價低俗的享樂。

Relax said the nightman We are programed to receive
You can check out any 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守夜的人說:「放鬆吧,我們是被設定作接收一切的。
你想任何時刻都可以結單,可是你永遠無法離開。」
同上,暗示吸毒者永遠無法擺脫毒品,一生沉淪。

「毒品說」的論者更提出兩個可能,指Hotel California其實是「戒毒所」或「精神病院」,指歌曲所描寫的景象是吸毒者於病院裡的幻覺。這說法比「撒旦說」較合理,亦有不少人附和,然而,我卻從一位七十年代在北美居住的前輩口中知悉另一種說法。這說法似乎沒有什麼人提過,但說起來似乎更合乎歌曲創作的時代--Hotel California描寫的,便是美國本身。Hotel California是一首反美的歌曲。

On a dark desert highway Cool wind in my hair
Warm smell of colitas Rising up through the air
Up ahead in the distance I saw a shimmering light
My head grew heavy, and my sight grew dim
I had to stop for the night

There she stood in the doorway I heard the mission bell
And I was thinking to myself
This could be Heaven or this could be Hell
Then she lit up a candle And she showed me the way
There were voices down the corridor
I thought I heard them say

Welcome to the Hotel California
Such a lovely place Such a lovely place
Plenty of room at the Hotel California
Any time of year You can find it here

Her mind is Tiffany twisted She's got the Mercedes bends
She's got a lot of pretty, pretty boys That she calls friends
How they dance in the courtyard Sweet summer sweat
Some dance to remember Some dance to forget

So I called up the Captain Please bring me my wine
He said We haven't had that spirit here since 1969
And still those voices are calling from far away
Wake you up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Just to hear them say

Welcome to the Hotel California
Such a lovely Place, Such a lovely face
They're livin' it up at the Hotel California
What a nice surprise, Bring your alibies

Mirrors on the ceiling Pink champagne on ice
And she said We are all just prisoners here Of our own device
And in the master's chambers They gathered for the feast
They stab it with their steely knives
But they just can't kill the beast

Last thing I remember I was running for the door
I had to find the passage back to the place I was before
Relax said the nightman, We are programmed to receive
You can check out any 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重看一下歌詞。歌詞講述主角來到「加州旅店」,一個漂亮奢華的地方,然而卻不知道是「天堂還是地獄」。美國曾幾何時是移民者的天堂,可是在七十年代時,不少美國人卻對這種理想主義大表懷疑。歌詞中的「She」便是指美國(或美國政府--國家或政府使用女性代名詞是英語慣例),那些「漂亮的男孩們」便是指與美國同一陣線的盟友或軍事勢力,因為利害一致,所以稱為「朋友」。這兒值得玩味的是,歌詞是說「她稱之為朋友」,有一種蔑視或不實的態度。這很簡單,例如為了推翻智利的亞倫弟政權,美國暗地支持獨裁的皮諾切特軍政府,就是一例。

「Spirit」一詞的確是雙關語,但指的不是聖靈而是「美國精神」。1969年是越戰的轉捩點,當年尼克遜總統上任,首次提出撤兵越南,間接承認越戰是一場不光榮之戰。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交替時,美國精神一再遭受打擊,先有馬丁路德金遇刺,後有越戰結束的問題及水門事件,美國國民不能再單純相信美國精神。而「在主人房赴宴、殺不死的獸」便是指當時的國際形勢,「獸」是「共產主義」的暗示,美國連同盟友一再在世界各地企圖把共產主義趕盡殺絕,諷刺的是投入大量軍力(Steely Knives)仍無法把共產消滅,陷入冷戰時期。

歌曲中的主角,看到國家的理想精神淪落而感到痛苦,希望尋回昔日的美國(I had to find the passage back to the place I was before),可是即使他再痛苦,他也無法否定自己的國家。雖然他可以隨時離開國境(check out any time),但他永遠也是美國人(you can never leave)。

我認為「美國說」比撒旦和毒品更有說服力,尤其在創作者指歌曲的含意是否定享樂主義,慨嘆人們迷失,我們可以猜想他們的弦外之音是慨嘆美國精神的沒落、埋怨美國政府的無能與黑暗,不過因為他們是知名樂團,不會打著反國家的旗號來高調宣傳。反過來,陰謀論者可以猜想「撒旦說」會否由擁政府的團體散播,畢竟美國是個基督教國家,要遏止這種有弦外之音的反政府歌曲,依靠保守主義者(教會)的力量最為方便。

其實看一下Hotel California的大碟,「美國說」還有一個很好的支持論點。在這大碟裡,Hotel California是大碟的第一首歌曲,而最後的一首是The Last Resort。The Last Resort不比Hotel California易懂,但普遍認為是描述白人在美國開拓、以正義及上帝的名義犧牲原住民印地安人的故事(也有說是隱喻紐約市失去美國精神的可悲情況)。整片大碟也以美國的社會現像作主題,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作為首尾呼應的話,拿毒品或精神病或撒旦跟美國立國(或更直接的美國精神)並論大概不太像樣。Eagles是一個很擅長製作概念大碟的樂團,若然考慮到這一點,以「美國精神的沒落」作為大碟開首,以「美國精神的錯誤建立」(或另一說法中的沒落)作為大碟結尾,整片大碟的「自省」的理念便很明顯。

2009年8月30日星期日

致日本第92代內閣總理大臣閣下



致偉大的薔薇麻生閣下:

光陰荏苒,時代流轉,自民黨告別永田町,只能說是時間洪流下的必然發展,惟閣下之豐功偉業實令在下刻骨銘心。遙想閣下之高祖父大久保利通被志志雄手下、天劍宗次郎暗殺,想必已為閣下他日成為日本首相鋪下伏線。記得當年競選總裁,敗在小泉純一郎手上,可說是雖敗猶榮(雖然連橋本龍太郎的得票也比閣下高),然而閣下仍屢敗屢戰、屢戰屢敗,八年間以大熱姿態先後輸給安倍晉三和福田康夫,可說是非戰之罪。閣下對首相一職的那份執著,那股拼勁,可媲美石內卜之於黑魔法防禦術教授,叫人讚嘆(縱使都是只得一年任期)。閣下在機場VIP休息室細心閱讀萌系漫畫《薔薇少女》、為了吸納只占全國5%的御宅族的選票而在秋葉原演說、擔任外相時指「如要認識外交,最好閱讀漫畫《勇午》」等言行舉止,令全國人民也感受到閣下對日本的動漫文化的熱誠與感召。自民黨憑閣下之外祖父奪得政權,如今由閣下一手終結,亦算有始有終,為五十年執政畫下完美的句號。閣下之雄姿在下永記於心,期望在大和田秀樹的《ムダヅモ無き改革》中能再次看到您為日本奮戰、跟復活了的納粹黨和外星人在麻雀檯上死鬥的優雅身影。

2009年8月2日星期日

一個科技和小說(與愚蠢的商人)造成的後設式意外


身在美國以外的朋友未必知道,全球知名的網上書店Amazon在兩年前已推出了科幻小說中常見的工具:電子書。這台名叫Kindle的小型電腦其實是Tablet PC的變形,以今天的說法,可以說是一台閱讀用的Netbook。用戶可以利用它在Amazon網站購買電子書,它的無線機能會把書籍下載,使用者可以隨時翻閱,亦可利用Kindle的鍵盤加上筆記。除了買書和閱讀外,Kindle亦容許用戶免費登入維基百科,可說是學生恩物。Amazon推出第二代Kindle 2和第三代Kindle DX後,更開發了軟件版本的Kindle for iPhone,進一步擴大市場。

唔,其實這也沒有什麼大不了吧。Palm PC和Pocket PC誕生了二十多年,Kindle的出現可說是意料之內。不過,上月Amazon赫然發現他們犯了一個錯誤,原來版權法例並不容許他們使用這個方式來銷售某些已發售的「書籍」,簡單來說便是他們無權「複製」作品賣給客戶。Amazon店方採取了一個極之魯莽的決定,他們利用Kindle的無線機能,直接刪除用戶手上已下載(購買)的那些書本,再退回款項。結果,不少用家某天早上打開Kindle才發覺某本書消失了,更戲劇性的是有人讀到一半時看著書本內容突然消失。這事件令人想起George Orwell的科幻名著《一九八四》,極權政府為了控制資訊,把思想分歧的資訊和書本「刪除」,送到「忘懷洞」(焚化爐)裡。諷刺的是,Amazon發現有版權問題而刪除的書本中,首當其衝的正是《一九八四》--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和《動物農莊》都是Kindle的暢銷書,不少《一九八四》的讀者都以小說裡的術語譏諷Amazon的行動。

事情發生後六天,面對洶湧的群情,Amazon的行政總裁Jeff Bezos不得不站出來作正式的道歉。Bezos以「愚蠢、粗心、強烈地違背Amazon一向的宗旨」來形容單方面刪除用戶已購買的書籍的手法,又坦承Amazon責無旁貸。不過,失去書籍的用戶始終不能重新得回被刪去的作品,而其中一位叫Justin Gawronski的用家已入稟法庭,控告Amazon。原因是,他失去的不單是一本書,而是一篇論文!這位Gawronski是位高校生,他有一篇論文正是以《一九八四》為主題。他購入《一九八四》後,便整整一個月在鑽研這部作品,在閱讀的同時,他利用Kindle的筆記功能,在小說裡加上大量備註。小說被刪除後他當然非常震驚,雖然他的大量筆記資料仍保留在他的Kindle裡,但各備註的指示變得毫無意義--例如「這一段的描述,正對應論文第x項的觀點」,在缺乏文本之下,Gawronski只能重新閱讀和整理。

英語中有句俗話(不算是俗諺)叫「My dog ate my homework」(我的狗吃掉了我的家課),是學生欠交家課的借口,今天我們可以改說「My Kindle ate my thesis」或「Amazon ate my homework」了!

相關網頁:
Amazon Erases Orwell Books From Kindle
Jeff Bezos Apologizes for Kindlegate, but Can't Promise It Won't Happen Again

2009年6月27日星期六

天才‧庸才‧蠢才



今天看「新聞透視」,訪問了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在金融海嘯下求職的苦況。其中講幾位年輕人創業,搞一個叫hongkong168.com的網站,希望吸引客戶付款登廣告,賺人生的第一桶金。當時,我以為這是一般的討論區,利用人氣增加點擊率,讓客戶投資買廣告位置。電視播出後,我連上這個網站看看,可是竟然遇上server error,真失敗,不過這不能怪責這幾位年輕人,伺服器的問題不是他們所能預料的。到後來能連上後,我才赫然發覺,這個站不是什麼討論區,而是「像素區塊廣告站」(Pixel Block Ad)。

什麼是「像素區塊廣告站」?這種網站,會把網頁的畫面切成小方格,以方格為單位賣出,讓客戶在方格上放圖片和連結,像報紙的「分類小廣告」。一個方格只有10x10像素的大小(以hongkong168的情形來說,是15x15),比我們在視窗看到的一個小圖示還要小(16x16),如果想讓自己的廣告顯眼一點,便要多買幾格。你可能問,這種廣告站有人會看嗎?有人會付錢嗎?事實上,這個概念來自英國一位叫Alex Tew的學生,他在2005年利用這方法,建立了一個1000x1000像素的網站「http://milliondollarhomepage.com/」,以每點一美元(一格一百美元為單位)籌集到一百萬美元,用來支付他的大學學費。既然有先例,這個本土生產的Hongkong168也應該有機會賺錢吧?

很抱歉,我認為可能性很微很微,比中六合彩更難。原因很簡單,Alex Tew的概念是原創的,他是創作者。買他的網站方格的客戶,購買的不單是「一個小格子」,而是購買了「網路上的一個歷史地位」。Alex Tew的站的價值,在於他的發想,你買下他的一個方格,你便可以向人炫耀「看,我不單見過這段歷史,更是參與者之一!那版面只有一萬格,我可佔了一格啊!」。這跟戴安娜王妃那片放了二十多年的結婚蛋糕一樣,買的人願意花1200英鎊才不是因為這是一片美味/漂亮的蛋糕。把金寶湯罐頭的圖像用畫框鑲起來也成為藝術品,是因為沒人做過,更因為做這個的人叫Andy Warhol。試問Hongkong168有什麼賣點,可以比Alex Tew的million dollar homepage更有價值?

Hongkong168的做法,更有不少不及Alex Tew之處。Alex Tew考慮了市場大小,知道美國網民比英國更多,購買力比歐洲人強(尤其產品是這種無聊的「歷史片段」),所以他把價錢訂為美金而不是英鎊;他也沒有投資什麼,只用了50歐元作為成本,從沒想過要加大注碼,是一種以小博大的做法。我看Hongkong168的網站,一個方格索價一千六百多港元,人家買個歷史地位也不用八百,你竟然貴人家一倍?更大的問題是,這幾位創業的大學生,花了不少人力物力去做宣傳,拍片段、印傳單,這不正是跟這種pixel block ad的經營模式恰恰相反?坊間(外國)有大量類似的網站,有的更便宜到80港元便有一格,但都乏人問津,難道扮成蜘蛛俠在街頭打鼓,上一兩次電視報紙便比人家優勝?更爆笑的,是他們放自己的廣告遠比真正付了錢的客戶大上數十倍,如果他們的目標真是做一個「分類小廣告」的網站,不是嚇怕了真正有興趣的客人嗎?Alex Tew說過:「這個主意依賴於它的新穎性,只在第一次有效……我祝這些模仿者們好運。」Hongkong168的成員,有考慮過這問題嗎?

「第一個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第三個便是蠢才」。要販賣創意,就不能依附在他人的主意上,否則只是庸才或蠢才。有人當天才(Alex Tew),有人湊熱鬧當庸才(一堆模仿者),可是切勿在連庸才也放棄時趕著去當蠢才。你可以mix and match,可以fusion,但不能以人家的點子作為主打。也許, Hongkong168的目標是吸引一批有表演慾的街頭藝術家,在他們的旗幟下聚集,為他們的網站打響名堂,可是,街頭藝術家為什麼要靠他們,他們提供什麼特別的服務,老實說,我看不到。Web2.0的重點是參與性,YouTube、Facebook、Twitter也是靠用戶方便參與,一次又一次上他們的網站駐腳和提供內容,形成一種社群的風潮,我真的想問一問Hongkong168的搞手們,他們派傳單、表演歌舞,跟他們的網站有什麼關係?一般人要看他們搞笑,只要上YouTube,不用上他們的網站啊?他們在概念上是不是弄錯了什麼?

不轉型的話,我敢說這個網站很快會支持不住。我看到搞手中有人跟我念同一間大學,別說我不支持學弟,我連連結也提供了。希望他們能退一步看看,他們的創意是否放錯了地方,是否應該乾脆弄一個討論區更好?

Hong Kong 168 網站:
http://www.hongkong168.com

The Million Dollar Homepage在維基百科的資料:
百萬美元首頁

2009年5月3日星期日

瞥見未來的瞬間

大約十三、四年前,讀某本電腦雜誌(忘了是Byte還是PC World),講述未來電腦技術發展。它列出三項科幻小說般的科技--量子處理器(Quantum Processor)、蛋白質記憶體(Protein based Memory)和全息圖儲存媒體(Holographic Data Storage)。

量子處理器是以最微小的粒子代替邏輯閘,利用量子力學的原理去獲得邏輯計算的結果,甚至脫離經典電腦運算學的二元分法,因為量子力學是以疊加態作為基礎,數值不是「非零即壹」,而是「既零且壹」,徹底革新了傳統的電腦運算概念。蛋白質記憶體是利用一種特殊的感光蛋白,以其吸收不同波長的光線的狀態,來充當用以作快速存取的記憶體。至於全息圖儲存媒體,是利用全息圖的技術,在一片小巧而貌似透明的結晶體中,記錄巨量的資料。聽起來都像是科幻小說的橋段,最後那個全息圖儲存媒體的點子更被以前美國科幻片集《Babylon 5》用過,一片橡皮擦大小的結晶便可以放五十萬個Terabytes(即1000Gb)的資料,外星人和地球人用來放軍事情報、宇航日誌等等。我想,到底什麼時候這些科技才會變成現實呢?一百年後?五十年後?

最快的,三年。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上星期公布全息圖光碟技術取得突破,三年後可以把成品推出市場。這片全息圖光碟大小和DVD沒分別,容量卻是DVD的一百倍--500Gb。的確,和上述的五十萬Tb相差甚遠,可是《Babylon 5》的故事是以公元23世紀作為背景的。全息圖光碟之所以能在同樣的大小儲上一百倍的資料,是因為當中的資料是以多層(立體)的方法來儲存。簡單來說,DVD是一個很長的書架,我們為了能直接看到書脊,書架上只可以放一層書,就像一個平面。全息圖光碟便是利用書架的「深度」,在書的前面放了一層又一層。

近二十年的科技進展速度,著實令人吃驚。也許有人問,一片光碟可以放500Gb又如何?容量這麼大對我們有什麼實際用途?坦白說,我不知道--不過我知道,蓋茨也曾以為,640Kb的記憶體至少可以撐到1991年,足夠所有系統使用。

2009年4月25日星期六

誰需要等陳某?《滅蜀記》


某天經過商務印書館,偶然看到李柏青兄的《滅蜀記》(他用了筆名李柏),本來沒想過在商務買(畢竟商務買台灣出版物比在二樓書店貴得多),但心想說不定這是緣份,在二樓書店也未必看到,姑且買來支持一下吧。家中尚有一大堆書未看,這本《滅蜀記》大概排隊也要排好幾個月後--沒想到,回家後偶爾翻了十數頁,便欲罷不能,手不釋卷,把本來在看的作品一股腦兒拋到身後,全因這作品實在太他媽的好看了!(請原諒我的粗鄙)

《滅蜀記》以三國時代末期魏國的鍾會領軍攻蜀,姜維死守劍閣抵禦,萬料不到鄧艾從險峻的陰平小道領精兵入蜀,劉禪便很沒骨氣地投降作開端的一連串故事。有讀過正史(或演義)也大概知道這段史實--鄧艾越過摩天嶺後,沒有跟鍾會前後夾攻姜維,反而直搗黃龍令劉禪投降,叫鍾會十分不爽,而鍾會在姜維這個暗地裡以復國為目的的降將煽風點火下更有反心,導致「二士爭功」,結果鄧艾被誣下獄,可是鍾會謀反卻失去屬下支持,最後失敗,三人均死於非命。後人讀三國,往往只在意早期的事蹟和人物,不少讀者讀到秋風五丈原孔明病逝,便放棄以後的故事。李柏青突破這個盲點,以蜀亡的一段歷史為依據,撰寫出一段新的「演義」,讓姜維、鄧艾和鍾會大放異彩。

「以三國為依據撰寫新的『演義』」的點子是不是有點眼熟?對,這便是港台兩地大熱的漫畫《火鳳燎原》的賣點。《火鳳》好看的地方,便是作者陳某顛覆故有刻板的角色形象,加入現代化的思維重新塑造三國人物,令呂布不再有勇無謀、曹操沒有大奸大惡、劉協不是單純的傀儡等等。然而,《火鳳》連載得很慢,不知何年何月才看到三家歸晉,想不到李柏青快人一步,先完成了這段三國的最後一戰(晉滅吳一戰也太乏善足陳吧)。作者跟陳某一樣,顛覆了好些角色的本性,改寫了好些細節,加入大量鬥智元素,令劇情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卻沒有脫離史實(一些細節除外),歷史事件的外貌仍具體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滅蜀記》對人物的描寫極之生動,並不是陳腐的歷史小說,帶有很強烈的鬥智(甚至是推理)的味道,角色爾虞我詐,一計之中還有一計,亦有武將馳騁沙場殺敵、激烈打鬥的情節,智取力敵二者俱全。在作者的想像和創作裡,把不少細節合理地串連起來,配合細緻的描寫,把虛構的場景栩栩如生地跟歷史舞台結合。姜維和劉禪的關係真的很惡劣嗎?劉禪真的是個昏君嗎?鄧艾為什麼沒有跟鍾會夾擊劍閣?鍾會為什麼要誣陷鄧艾?鍾會的部下為何不跟從主帥作反?最重要的是,鄧艾、鍾會和姜維到底算錯了什麼,結果不得好死?作者運用豐富的想像力,一一解答。

如果喜歡三國(和喜歡《火鳳》),這本《滅蜀記》是必讀之選,錯過了是損失。即使對三國時代沒有什麼感情,單單看這小說裡的計謀互搏,亦是一大快事。強力推介。

2009年4月19日星期日

第十一屆全運會Seed Destiny


我就是等人上載到youtube!來自四川的花樣滑冰選手陳沛佟,穿上動畫GUNDAM Seed的基拉大和的軍服,配以劇中配樂參賽,真是微妙到爆!據說,他還曾cosplay哈利波特表演,簡直可以跟日本的格鬥選手長島☆自演乙☆雄一郎一拼高下!

2009年4月18日星期六

回歸原點‧《G少年冬戰爭》


我曾在這部落格裡談過石田衣良為了取材,被導演哄騙擔任一部電影的配角。到底他是為了哪一本作品取材呢?答案便是池袋西口公園系列的第七集--《G少年冬戰爭》。

之前說過,第六集的《灰色的彼得潘》集中描寫人情味,故事的起伏不及前作,不少讀者有點失望。新一集裡,雖然仍有一些老梗,但重要的是角色們的互動、劇情的編排再一次重現以往躍動的色彩,爽快度提高不少,有著早期池袋西口公園系列的味道。一如以往,全書由四個故事組合而成,《要町電話男》有著典型的IWGP模式、《欺詐師維納師》則是一個連真島誠也干涉不了的微妙愛情故事、《連續縱火犯》是石田衣良拿手的少年問題、而《G少年冬戰爭》是以前某個故事的續篇。單以首三篇而言,這本作品仍只能給人一種「四平八穩」的感覺,沒什麼驚喜也沒什麼失望,但最後一篇《G少年冬戰爭》卻令人回想起《太陽通內戰》的迫力。故事講述真島誠被業餘的導演委託,借用他的專欄當成劇本的內容,輾轉被拉進圈子當演員,卻不知道同一時間池袋的小鬼組織「G少年」中,有多人被黑衣群黨襲擊,國王崇仔的地位岌岌可危……《G少年冬戰爭》也許不及《太陽通內戰》精采,但劇情的牽涉面甚廣,高潮和結局也十分爽快,而對真島誠和安藤崇的關係有更深入的描寫(這當然吸引著一眾擁戴這二人配對的女讀者的眼球)。過去兩集的《IWGP》,雞毛蒜皮的事情太多,就是缺乏這種翻天覆地的危機感,這起大事件讓這系列的生命得以延續。很諷刺,作者搜集了形形色色的題材,從電話詐騙到美術品行銷、由大陸工廠工人被剝削至妓女生活問題,到頭來我覺得最好看的,是題材沒特別、走老路的《G少年冬戰爭》。我認為這系列有趣的地方是由多元化的題材和刺激的社會冷硬派(?)交織而成,兩者缺一不可。

不經不覺,池袋西口公園系列已連載了多年,故事中的人物也開始成長。真島誠從過去「有事請不要煩我」到現在主動問對方有什麼委託,給人的感覺亦大大不同。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作者刻意營造的角色性格轉變,但作為讀者,無論主角們有沒有改變,我也希望看到節奏更明快,起伏更大的作品--畢竟,這是《池袋西口公園》吸引讀者之處。

2009年4月9日星期四

中文全譯版《變形記》(不是卡夫卡)


早前在台北買的書本中,最大的驚喜莫過於這本《變形記》。記得當我在誠品的架子上看到時,正訝異於坊間竟然有繁體中文全譯版,還附有大量注釋,幾經思慮,還是決定買下來,先睹為快。(雖然這本中文版已出版半年有餘,只是我一直不知道)

也許很多人聽到《變形記》這個書名,便想起卡夫卡的小說,其實在西方的文學作品中,有三本《變形記》,三本也是經典。卡夫卡在二十世紀初的小說最為人所認識,然而在二千年前,古羅馬便有一部驚世巨著,叫作《Metamorphoseon》,中譯也是《變形記》,作者是羅馬詩人奧維德(Publius Ovidius Naso,英語圈稱為Ovid,另譯歐維)。奧維德是基督時代的羅馬詩人,跟維吉爾(Virgil)齊名(維吉爾便是《神曲》中帶但丁遊地獄的那位導遊大叔),可是奧維德晚年因文字獄被流放,鬱卒而死。據說他是因為作品中有鼓吹自由戀愛和通姦之嫌,和奧古斯都推行的道德重整法律相違背所以被定罪,以現代的角度來看真是有夠無辜。這部史詩《變形記》,描寫了希臘神話的脈絡,從開天闢地到特洛伊戰爭、克里特島迷宮至羅馬城的誕生,鉅細無遺一一包括在內。其實,正確一點的說法是,我們今天所認識的希臘羅馬神話傳說,有一半以上來自《變形記》。希臘神話並不是一個有系統的宗教,沒有經文紀錄眾神的事蹟,故事傳說等等也大多由詩人(和劇作家)創作。這些史詩包括赫西俄德的《神譜》(描述眾神的系譜)、荷馬的《伊利亞德》(即木馬屠城記)和《奧德賽》(奧德賽斯迷航記)、以及奧維德的《變形記》等等。

現時坊間有不少希臘羅馬神話的中文書籍,可是實際上大都是神話愛好者或研究者,拿著老舊的資料翻寫翻寫再翻寫。我認為如果要看,只要一本赫米爾頓(Edith Hamilton)的《希臘羅馬神話故事》(Mythology: Timeless Tales of Gods and Heroes)便十分足夠,作者把不同時代的詩人和劇作家的作品揉合,用自己的語言編撰神話傳說--這本書的原版是1942年的作品,我找不到比它更精簡更生動的希臘神話書(除了某些主題不是敘事,而是研究神話時代背景的作品)。一直以來,坊間只有荷馬的史詩有全譯版本,神話迷如果不想看英文書(或拉丁文)只能繼續吃這些二手文本創作,而《變形記》的中文全譯版更是神話迷一直期盼的神作。因此,當我看到這本中文版的《變形記》時,就有股「眾裡尋他」的觸電感。雖然我未讀完這本書,但跳讀了好些章節,譯者在翻譯之餘附上很多註解,研究原文真義、時代背景細節、甚至說明作者寫作動機,令我深感佩服。譯者呂建忠在自序寫道「與其寫一本二流的作品,不如翻譯一部一流的經典」,我對這個結果便十二分滿意了。

啊,我好像只提到兩本《變形記》。第三本(其實卡夫卡那本才是第三本)是公元二世紀,羅馬作家阿普列尤斯所所寫的神怪小說《Metamorphoseos》,故事講述主角意外變成一頭驢子,看到人類醜惡的面目,寄寓社會種種問題和情況,有說它是史上第一本社會小說。故事裡亦提及一個希臘神話,這個作中作便是愛神丘比特跟賽姬(Psyche)相戀的傳說,亦是這個神話的最早文字記錄。阿普列尤斯的《變形記》後來改名成《金驢記》(Asinus aureus),原名亦廣為人知,被稱為《變形記:又名金驢記》。我還曾聽過爆笑的譯名《變驢記》,可能是二者合一吧。

2009年4月7日星期二

北韓發射火箭(我不是談時事)

從上個月開始,日本海兩岸彌漫著一片緊張。北韓高調宣布即將發射火箭,聲稱搭載的是人造衞星,周邊各國卻認為北韓政府目的是測試長程導彈。由於火箭將飛越日本上空,日本政府自然不敢怠慢,部署多套攔截用的愛國者導彈,準備隨時迎擊。戰爭往往就是在這種擦槍走火的情況下爆發。日本政府極力克制,各大傳媒密切注視,準備向市民提供第一手情報。結果,在4月4日日本時間上午十時,政府發出「北韓即將發射火箭」的報告,各媒體立即向市民傳達這個訊息,在電視、電台、手機新聞作出緊急廣播。然而,政府很快作出修訂,發現發射只是誤傳,北韓的火箭仍在部署當中,媒體再次緊守崗位。

作為日本關東地區五大民營電視台之一的東京電視台自然肩負這個重要的社會責任,她在收到消息時立即在電視節目中加上新聞字幕,正在欣賞節目的觀眾,無不對這消息大表驚奇:


北韓發射火箭,捕獲了KERORO軍曹!原來金正日是為了保衛藍星,跟宇宙人作戰才發射火箭啊!(大誤)

2009年4月6日星期一

4TEEN的前奏:《美麗的孩子》


有時發現自己讀完某本小說已久,忘記寫一點讀後,卻又偶然在書架上把書拿出來,於是隨意翻閱,勾起一點回憶,便打開瀏覽器,啪嗒啪嗒的打起字來--就是這個原因,我開始寫這篇石田衣良的舊作《美麗的孩子》的淺評文章。

我不用再強調自己是個石田衣良迷,可是我要說一點,當初買這本小說時,我壓根兒不知道這是推理小說來的。事實上,讀了大半本,我才察覺這是本推理小說。當然這不是以詭計作為賣點、布置屍體再加敘述性詭計的推理作品(我倒想看看石田衣良寫這種模式會寫成怎樣),這是以人性和社會性為重點,去包裝一起少年殺人事件的社會小說。

故事講述十四歲的主人翁幹生,因為區內一位九歲小女孩被殺,捲入了黑暗的社會旋渦。書後簡介把人物關係也寫出來,其實故事進展了三分之一才揭露那個簡介所說的事情,所以我為免劇透,跳過不贅(我也奉勸有興趣讀這作品的人,一拿到書便從第一頁開始讀,別看封底內頁的介紹)。和一般冰冷的推理小說不同,石田衣良的作品永遠充滿著人性和感情,這部作品亦不像社會派作品那樣,目的是撕破社會的黑暗面,只是很平實地,把社會裡一般的情景赤裸裸地描述出來。少年犯殺人,媒體的報導到底是「社會責任」還是「推銷新聞」?受害者和施害者的家人和朋友,同情、鄙夷、憤慨,這些情緒的交集會構成一個怎樣的情況?

這部石田衣良早期的作品,有著他後來的直木獎得獎作品《4TEEN》的影子。兩者的主角們也是一群十四歲的少年男女,面對著種種不同的人生問題,不同的是,《美麗的孩子》是以犯罪事件作為主軸,《4TEEN》則以瑣碎的生活作為題材。《美麗的孩子》雖然好看,可是仍有作者刻意舖設的情節,某些角色脫離不了傳統的善惡對立的關係,而且縱使作者描寫了主角成長,那個第一人稱的自述稍嫌過分老氣,讀者大概會覺得說話不是幹生而是石田自己。這些缺點在《4TEEN》也克服過來,劇情沒有大起伏反而更見深度,當然,這也大概是因為石田衣良寫《4TEEN》時已是《美麗的孩子》完成四年後的事。

撇開上述的缺點,《美麗的孩子》是本很優秀的小說,應該很合喜歡看社會派的推理迷的口味,石田衣良處理少年的心態感染力很強,可以說是治癒系作品。如果喜歡《4TEEN》或《心,永遠在一起》等作品,《美麗的孩子》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2009年4月3日星期五

從成田機場到甘迺迪機場


檢視較大的地圖

「Google Maps,Google Maps,我想從日本成田機場到美國紐約甘迺迪機場,你可以告訴我該怎麼走嘛?」
「好的,首先你朝東南走新空港自動車道,接著走國道125號線,轉縣道263線,跟著乘獨木舟橫渡太平洋到夏威夷……」


Google Maps,你真幽默啊。

2009年4月2日星期四

這個Beta是啥?

我承認,我是個Google擁護者。

我電郵用Gmail、搜尋器用Google、部落格用Blogger、日曆用Google Calendar、查地圖用Google Maps、有時處理文件會用Google Doc。即使我也有用Yahoo、中原地圖等等,Google的產品永遠佔第一位。我唯一未轉用的是瀏覽器,皆因太習慣火狐,縱使我不斷看到新聞說Google Chrome遲早把Firefox淘汰。然而,不少Google person也未必留意,Google的產品中,大都有Beta的字樣。Beta--測試版--為什麼Google的產品至今還是測試中?我們用GMail用了數年,還未測試夠嗎?

這個「Beta」其實是一道免死金牌。假設你購買了一項金融報價服務,每天在自己的手機上看到價位上上落落,有天你看到快漲到理想價位時,手機突然沒有顯示,你花了一小時才重新回到線上,可是價位已經回落,你虧了十萬美元。如果這項報價服務沒有免責條款,你便可以控告他們導致你的損失。就算有免責條款,搞不好有漏洞可鑽,你的律師仍找到可以要求賠償的方法。早前,Google公布Google Doc有安全漏洞,部分文件的存取權限可能有問題,有機會洩漏給第三者知道--可是,各大商業機構和私人用戶也不能對Google作出控告,因為Google一早標明,這項服務是「測試中」。

反過來,從Google的角度來看,這個測試中的牌子,到底對公司的營運有什麼影響呢?沒有。掛不掛Beta牌,服務也相同,經營模式一樣,一樣吸納同樣多的用戶,付款給Google賣廣告的用戶不會增加或減少。換言之,這個Beta便是說:我提供服務給你們用,但我不保證服務沒問題,如有任何錯漏閣下須自行承擔風險;至於我的收益,則維持不變。天下間竟然有這麼好康的事情!

是的,Google的服務大部分是免費的,所以我們對這個Beta也沒有什麼大反應。免費的東西當然有其風險,我們都不會奢求,只是,賣廣告的客戶只著眼於Google有多少位用戶,數字愈大他們愈付得多。

這個部落格也是Beta,我很坦白地告訴大家,我不打算把這個測試中的牌子拿走。即是說,這兒的資訊我寫給大家分享,可是如果當中有任何錯誤引導,令閣下有任何損失,可不能怪我--我一早說了,這兒是Beta嘛!如果Google把他們所有的Beta牌拿走,我也可以考慮一下跟著做吧。

2009年4月1日星期三

「我想我不夠酷去當Mac友吧」

<br/><a href="http://video.msn.com/video.aspx?vid=0bb6a07c-c829-4562-8375-49e6693810c7" target="_new" title="Laptop Hunters $1000 - Lauren Gets an HP Pavilion">Video: Laptop Hunters $1000 - Lauren Gets an HP Pavilion</a>
微軟的廣告。(笑)

2009年3月31日星期二

《無間道風雲》比《無間道》差?


以下有劇透,不過到現在還沒看過這兩部片子,我想你也覺得劇透不打緊吧?

因緣際會,相隔年多兩年再看一次《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當年第一次看,覺得不過爾爾,更有「怎搞的?馬田史高西斯失手了嗎」的感覺,記憶中《紐約風雲》(Gangs of New York)更精彩更好看更優秀。這次再看,卻驚覺《無間道風雲》讓史高西斯一圓奧斯卡最徍導演美夢,實至名歸,毋庸置疑。第一次看覺得不足,大抵要歸咎於港版味精下得太重,舌頭一下子沒反應過來,嘗不出這道大師級的菜餚的美味。

覺得美版比港版差劣,大都是以下理由:
‧節奏太慢,角色的交待過分繁瑣
‧角色沒有原版般有型
‧把女主角二合一破壞了故事
‧黃sir(Queenan)的死不夠爆炸性
‧因為Dignam的存在,Billy沒有港版陳永仁發現自己的身分已無人知曉的震驚
‧Costello是FBI線人
‧傻強(Delahunt)一角抄得一模一樣
‧Colin最後被Dignam所殺

是的,以上種種也是事實。可是,只要細心一看,當中有好幾點不是美版的問題,而是港版的問題--第二集和第三集的問題。《無間道風雲》所敘述的角色,全都依據港版第二集的人物背景,而《無間道》第一集中,陳永仁看到黃sir被殺的反應,觀眾都認為那是因為父親般的角色死去、加上唯一知道自己身分的人已死,哀傷和無助同時充斥內心,可是第三集卻告訴我們原來陳永仁的身分還有一個黎明一個陳道明知道,整個邏輯崩潰。原則上,既然原來的設定中也有這些部分,翻拍的故事作出保留(或變奏),觀眾亦不應太執著。

史高西斯最精彩的,是把大量閃回片段加進故事的初段中,用來交待各個角色的過去、性格和關係。港版用兩部電影也不能說清楚的事,他用幾個鏡頭便交待好。Billy的母親瀕死、父親及親戚的黑底、和Costello的關係,簡簡單單,在Billy見Queenan便講完,同場還加映Colin升職找房子,比對兩人的光影兩面。Billy如何接近Costello,如何在短時間內成為手下,毫不含糊,在短短的對白中包含著強大的說服力--別忘了,港版花了一部片,才說明了陳永仁如何從倪永孝到傻強到琛哥的身邊,美版只要角色們說兩句「他老爸啊,他老爸是條漢子」,也能達至同樣的效果。這便是導演的功力。

港版《無間道》好看是不爭的事實,可是它是一部商業味道很重,耍帥賣官能刺激的作品。這沒有貶義,觀眾入場想看刺激的大眾電影,是很合理的事。它就像可口的快餐,香口美味,兩口吃完一個漢堡包,十分滿足。《無間道風雲》卻是片鵝肝,口感不爽,吃下後脂肪的美味才慢慢在舌頭上散發。馬田辛的Queenan不及黃sir那麼多機會發揮,積尼高遜演Costello的狂放亦不像曾志偉的琛哥那樣老謀深算,但這只是不同的取材角度,Queenan和Dignam一組跟Billy接觸時一樣有那種老警察的味道,Costello的變態幽默則讓這角色多添一分神經質,把初段讓Billy入局和搜括組裡臥底時的情節合理化。同理,這樣更容易讓Colin動殺機,畢竟港版的劉建明只是厭倦被琛哥支配而發難,Colin是擔心Costello失控會把自己出賣。

美版最令人玩味的,是結局的更改。很多人不滿Colin被Dignam所殺,失去了《無間道》標題所示的味道,但事實上,細心留意的話,尾段已充分發揮這主題。Colin在Billy的葬禮上想向女友談話--不論他是想求對方原諒還是關心腹中塊肉--女方卻頭也不回離開。她沒有向警方報告Colin身分的事實,大概是因為她對這個人十分嫌惡,認為即使法律對他制裁亦於事無補。Colin回家時伸手摸鄰居的狗,鄰居一把拉走,Colin只能冷冷看著。當他看到拿著槍的Dignam時,他並沒有反抗,只是說了一句「OK」,這便是導演最強之處。Colin避過一切對他不利的事情,卻失去了一切,看到Dignam來殺他,反而有一種解脫的感覺。別忘了港版是用字幕來交待劉建明陷於無間的悲苦,美版卻是用劇情來交待,哪個較為一氣呵成顯然易見。當然,這很可能是導演考慮到西方人對佛法不能用字幕了解,必須用演的才能交待,不過我想說的是,如果單單因為Dignam殺了Colin便認為故事陷於「正義必勝」的老梗,這位觀眾也太大意了。

如果要說美版的缺點,我大概只想說那段中國黑幫買晶片實在太惡搞。那些廣東話令人發笑,使用晶片加中國,亦只讓人聯想到趕高科技潮流和中國熱(或中國威脅論),有種B片的感覺。既然以愛爾蘭的移民後裔作為主軸,便應該繼續運用,保持故事氛圍的一體感。除此以外,其他的所謂缺點,我也覺得像拿鵝肝來跟漢堡相比,說鵝肝沒有牛肉味、肉質不像牛肉那般荒謬。

2009年3月29日星期日

台北‧雨男


我每次離開香港,總會遇上下雨天,也許這是個體質問題。俗諺「貴人出門招風雨」,我卻道「怪人出門招風雨」,簡單的可以說是「雨男」。在台北的三天,細雨濛濛,還好雨下得不大,雖然有點狼狽也未至於非常狼狽。卡蘿小姐跟我說(還是我跟她說?),我最好到久旱的地區跑一趟,讓沙漠綠洲化,造福人群。我想,這比穿黑西服戴白手套拿著雨傘拖著狗決定人家生死來得更像樣,況且我遠不及金城武帥。

台灣的車站和機場裡,到處也有大大小小的藝術品。從小學生的美術勞作,至專業藝術家開設的小型展覽,就像快餐店那樣平常。很想告訴香港的官員,文化和藝術不是關上門放在美術館裡,而是應該放在尋常百姓家會經過能看到的地方。如果小看小學生的作業,這些小孩子將來是不能當上藝術家的。

在台灣我學懂一個詞彙--「認床」。我從來不知道「睡不慣陌生的床」的說法。對,我有認床的毛病,每次到外地住旅館第一晚一定睡得不好,就像里昂(當殺手的那一位,不是薪水很高的那一位)那樣警覺性很高,一點點聲音也可以讓人醒過來。我往往在第二晚才能熟睡,可是因為一時大意,我在台北第二天從下午四時不斷喝茶,晚上躺在床上,半點睡意也沒有,結果看了不少Discovery Channel的節目、又多看了一次《The Departed》。兩天合起來只睡了五小時,腦袋愈來愈「超負荷」,差點要「重新啟動」(這不是政治冷笑話),所以回港前的下午人也愈來愈呆,有點跟不上話,希望沒有太失禮。

台灣的友人很熱情。即使是初次見面的、因緣際會而認識的、在網路上早見過名字的,都很健談開朗,對我這位異鄉人照料有加。我彷彿體會到古希臘的流浪者在言語不通下流落異地時受到當地人招待那份感激的心情。

有幸跟一眾老前輩同桌吃飯,是一份很難忘的經驗。杜鵑窩人會長作風豪爽,笑說台灣人請客吃飯時有如「避風塘」(大排檔的份量),是位很幽默的前輩,而得到景翔老師稱許文筆進步,更令我感到動容,他的說話讓我知道努力沒有白費。最讓我戰戰兢兢的是,同桌的還有白髮皚皚、精神奕奕的傅博老師。香港人對傅博老師可能很陌生,但他在75年以島崎博的名字,在日本創辦的推理雜誌《幻影城》卻是日本文壇的一個傳奇。四大奇書的最後一部《匣中的失落》便是在幻影城連載,而田中芳樹、栗本薰等知名作家也是在《幻影城》出道。如果說宇山日出臣是新本格的幕後推手,傅博老師便是衝鋒隊參謀,雖然《幻影城》四年後廢刊,卻催化了推理小說的革命。能和這位Walking Legend同檯,真是與有榮焉。同桌還有資深推理評論人和編輯,這一頓飯大概可以向不少人炫耀。

在年會裡,當然遇上通信多時的高普兄。高普兄的言談和他的文筆互相呼應,話不多,語帶幽默又不失認真,活脫脫一副文人風範。〈西巴斯貝之戀〉令我驚艷,不單是主題,作者的創作動機更是我完全沒想過的。能有這樣的一位對手(請把這兩個字念成同伴),我感到極之榮幸。

謝謝卡蘿這數天細心的照顧,謝謝阿栞替我買書和安排行程,謝謝高普送我禮物,謝謝呂仁送我書,謝謝編輯賴小姐,謝謝寵物先生,謝謝嘉振,謝謝冷言,謝謝知言,謝謝眼睛,謝謝Heero,謝謝luna,謝謝曲辰,謝謝顏九笙,謝謝上川森,謝謝Waiting,還謝謝那些初次見面但我怕弄錯名字所以沒寫出來的朋友。從到達桃園機場便看到拿著我的名字、展露笑靨的漂亮臉孔,到離開台北市時在公路上遇見仿如歡送的燦爛煙火,這三天的回憶已刻在我的心坎上。謝謝各位。

這篇不是遊記,因為我不想「一面替家中的窗子換上毛玻璃,一面卻大方地在網上公開隱私」。這只是東拉西扯的雜談,不用認真看的雜談。

2009年3月15日星期日

「Volga博士!請原諒我!」


貼一條老片。
這是1974年的動畫作品,叫《チャージマン研!》,故事講述會變身的十歲男孩主角對抗侵略地球的外星人,典型的SF動畫。這是其中一集,叫「頭顱中的炸彈」,開場不久一位著名的科學家Volga博士被人擄走,男主角來不及救援,可是Volga博士不久後平安出席會議。男主角認為這是外星人的陰謀,這個博士是外星人假扮(外星人有改變外貌的能力),於是到會場揭破對方的面具,卻驚覺這是博士本人(男主角看到博士在鏡子的倒影,外星人都因為光學構造的特性,鏡子無法照出來)。在男主角的超人聽覺下,他知道Volga博士頭顱裡被裝了計時炸彈,再洗掉被綁架的記憶,目的是把所有科學家殺死,於是連忙變身,把博士帶走。外星人得知,立即前往追殺二人。時間一分一秒流走,敵人又窮追不捨,主角怎辦好呢?

結局請自己看。不懂日文也一定看得懂。
這種劇情,真是可以稱為神作啊!

2009年2月24日星期二

分身忍者遊戲……抄襲?



日本的FROM SOFTWARE去年公布了一款新PSP遊戲,叫《己の信ずる道を征け》(大概譯作……「我自行我道」?)。遊戲的玩法蠻有趣,玩家控制一名忍者按動版圖的機關,例如把南方的按鈕按下,北方便出現樓梯……不過,當玩家一放手,樓梯便會消失。要怎樣解決呢?原來這遊戲的重點,便是「自我協力」,時間一到,玩家再次出現在起點,可是前一回的動作會記錄下來,像是忍者分身!所以,第一次玩便去按按鈕,第二次玩便可以去等樓梯出現,進入下一關。(想看官網的話請按上面的banner)

遊戲性十分突破,可是在日本公布後惹來抄襲疑雲。話說日本有位Flash Game的設計者叫石井,他經營了一個叫「NEKOGAMES」的免費網站,有很多出色的小遊戲,其中「星棎 HOSHI SAGA」更是遠近馳名,是個簡單漂亮的遊戲集合,推出了三集。他有一個叫「Cursor*10」的小作品更叫網民注意,留言超過二千,Trackback的網誌從日語、韓語、英語、德語至希伯來語也有,毋遠弗屆。這個Cursor小遊戲的玩法,正是上述的忍者遊戲玩法,一模一樣。Cursor*10的推出日期早於《己の信ずる道を征け》公布,於是一眾網民為石井先生喊冤,罵大企業剽竊小市民的知識產權。

然而,事情突然出現神奇的發展。遊戲的開發網誌一向無視「抄襲遊戲」的指責,上星期突然高調地說明這遊戲的概念從何處而來--真是NEKOGAMES的Cursor*10!不過,這不是剽竊,原來這遊戲是正式找石井一同設計的!話說《己の信ずる道を征け》的設計師渡邊在網上看到Cursor*10驚為天人,深感創意之高,於是立即聯絡石井,同時製作企劃書交給FROM SOFTWARE。石井更在這幾天推出了Cursor*10 2nd session,完成遊戲時便看到《己》的主角出現。

對於這個喜劇收場,石井的支持者當然沒話說(大公司因商業理由禁止遊戲太多內容曝光是常見的事),遊戲公司的公關也成功把一些不利的聲音扭轉成支持聲音。

日本遊戲界的成熟、對創作的尊重真的令人佩服。如果在香港或台灣,大概會說「遊戲概念又沒有版權,如果說這是抄襲,那麼所有射擊遊戲也是抄襲啦!所有格鬥Game也是剽竊啦!」。在日本,即使是小小一個概念,製作人也會互相尊重。年初台灣開發的Online Game《女神Online》被揭發複印日本遊戲的原畫,製作公司應該要好好檢討一下,中華地區的遊戲事業無法像日本般成熟,到底是技術問題,還是心態問題呢?另外,香港政府老是以經濟掛帥,以收益來衡量事情的價值,扼殺了不少真正有創意的人--香港政府認同商業公司,卻忽視那群像石井一樣的小小創作者,可是,政府又知不知道前者的茁壯,是靠後者提供養料呢?

2009年2月19日星期四

領導人的鞋子戰爭


在今天的國際政治舞台,大都奉行西方的政治哲學,訪問、演說、展示力量、以經濟制衡對手、「詐型」、厚黑、面和心不和、顧左右而言他……畢竟中國自夏禹開始,家天下的思想玩了數千年,縱使辛亥革命後廢除帝制,到今天我們還看到「父母官」的影子,既然大清帝國沒能像大英帝國那樣稱霸全球,我們就沒可能看到西方社會用中國政治傳統的一套。然而,雖然胡溫今天穿上西裝周遊列國,以西方的政治模式工作,骨子裡,還是純正的中國人。只要比較一下中美的擲鞋事件,領導人的意識形態便無所遁形。

小布殊在伊拉克被連丟兩鞋,當選歷任閃躲功夫最強的美國總統,大家有目共睹。如果列根有他一半功力便不用挨子彈,甘迺迪學到一成也大概能檢回一命。當然重點不在於布殊的動作好不好看,俐落不俐落,而是遇上這種突發事件後的政治智慧。任何人無故被挑釁,大都先是愕然,再來便是憤怒,即使不說話臉色也會很難看。可是,西方的政治家就是知道這遊戲的竅門--擲鞋的人,就是為了要羞辱你、惹怒你,才會向你擲鞋嘛,所以最佳的回應便是輕鬆帶過,不當作一回事,說個笑話打圓場更好。布殊的談吐再不濟,這點基本功還是通曉的。臉不紅氣不喘,輕輕一句「那雙鞋是十號」,四両撥千斤,一副武林高手不屑與山賊嘍囉交手,風度翩翩,令人佩服。

從布殊起,擲鞋變了最受歡迎的抗議手法,因為記者會可以禁止與會者攜帶有危險性的物品入場,卻不能叫所有人光著腳去採訪。溫家寶訪問劍橋,遇上差不多的情景,一隻鞋子從觀眾席飛來(可是示威者的眼界不及伊克拉那位老兄準)。溫家寶的反應嘛?臉色一沉,硬巴巴地說了句「這種卑鄙伎倆,阻擋不了中英兩國人民的友誼」。這就不及布殊高手了,人家太極拳一耍,無招勝有招,溫老回一句嘴,只是自貶身價,拿獨孤九劍去刺老鼠。在這種場合拿鞋子擲嘉賓,分明是不給面子,擺明是卑鄙,明顯是設個陷阱讓人踩,還有必要強調對方使賤招嗎?即使不學布殊那樣說爛Gag,只要笑一下,落落大方,繼續演說,便把對方震飛。接下來中國外交部還向英國抗議,其實發表聲明就夠了,哪有武林高手被嘍囉暗算,放暗器擦破衣服後,會到人家的大本營找掌門晦氣?

中國人就是不懂這一套「高手之道」,就連在香港的「港英餘孽」,也不一定把這招耍得好。董伯伯不懂就人所共知,可是他學藝不精又硬要演,那些「乜咁膚淺嘅」的對白簡直不堪入耳。曾先生嘛,武功時靈時不靈,像段譽的六脈神劍,他試過在演說前遇上示威者,演說一開始便臨場發揮,表示「感謝示威者給他警惕」,不過他被掟蕉時卻把這些武功全忘了。被人指著臉來罵還笑著說多謝,可不是易學的技術,不過,當政治人物,這一點不能不學。

可是,如果上面說的是招式,反過來說,中國人的內功比西方人強十倍。

溫家寶被擲鞋,英國政府道歉、劍橋大學道歉、連肇事學生也道了歉,可是這始終是一件影響國體、影響校譽的刑事襲擊,犯人不得不接受法律制裁。這是一個法治國家應有的做法。這時溫老出聲了,為犯事學生求情,希望校方讓他繼續學業,不與追究。這是中國人的人文精神,雖然很諷刺地這跟法治思想相違背,但這讓人感到溫情的一面。可能有人認為這是中國政府有計畫的收買人心,可是只要想深一層,便發覺這和中國父母官的傳統思想很一致--人家掌門道了歉,要把犯事的手下家法伺候,找晦氣者又會覺得罪不至此,但求大家說句好話便行。那邊廂布殊呢,當然是「關人個關」了,對西方人來說,每個人要為自己的行動負責,那記者被捕,即使被判監六十年,也是該國的法律,與人無尤。

不知道西方人會不會了解這種東方的精神,也不知道中國何時才會掌握西方的政治手腕--只能希望,雙方也看到對方的長處,為世界打造更好的明天吧。

2009年2月6日星期五

當電腦病毒爬上你的車窗

1999年香港街頭出現騙案,有騙徒向老婆婆兜售「對付千年蟲的杜蟲藥」,IT人無不當成笑話。可是,九年後的今天,電腦病毒真的「實體化」,還附在你車子的擋風玻璃上,這卻不是笑話了。

美國數天前出現電腦病毒的「變種」,不是說病毒的入侵手法改變,亦不是說視窗被發現新漏洞,而是黑客使用了新穎的手法去「釣」被害者--把附有病毒網站的網址印在一張偽冒的違例泊車告票,用人手把這片紙條夾在車子的水潑上。這張「告票」指出車主干犯了某些泊車條例,以示警告,要求車主利用互聯網瀏覽一個網站。如果車主如其所言,進入網站,系統會要求車主安裝一個工具列來找尋自己的車子照片,而安裝這個工具列後,下次開機時螢幕便會亮出「你的電腦有保安漏洞」的虛假訊息,指示用戶下載一個防毒軟件--當然,這便是真正的特洛伊木馬。

當互聯網還未普及,不少人還使用modem來連接各地的電腦時,黑客使用行騙技巧來套取密碼、個人資料很常見,這甚至給起了一個聽起來很專業的名詞--「Social Engineering 社交工程」(雖然老實說,行騙的確是種專業技能)。Social Engineering最大缺點是往往留下實證,或者受害人曾接觸黑客(親身或電話上),較為容易被警方偵破,所以不少黑客放棄使用。使用假告票像是回到80年代黑客的黃金歲月,也許他們發覺,比起電腦上複雜的保安系統,人心其實是最脆弱的一環吧。

資料來源:
BBC News: Parking ticket leads to a virus

2009年2月1日星期日

【我愛爛片】《外太空九號計畫》(五)(完)


(這是06年數碼彩色修復版的預告--是原版的預告片喔!)

上一回說到警方以火柴發覺克萊探長的屍體不翼而飛,接下來故事立即轉到軍部,曾用地對地飛彈無謀地迎擊外星人的愛德華上校再次出場,跟上司羅伯特將軍報告。


愛德華上校(右)和羅伯特將軍(左)。
據說背景的美國地圖印著鐵道公司的標誌。

將軍:你相信飛碟這東西嗎,上校?
上校:是的長官。
將軍:你看到它們嗎?
上校:是的長官。
將軍:你知道政府發出了聲明否認飛碟的存在嗎?
上校:是的長官。
將軍:你仍堅持你見過飛碟嗎?
上校:是的長官。
將軍:這意味著軍事法庭啊。
上校:長官,我可以發言嗎?
將軍:請。
上校:如果我連看到的東西也不相信它們的存在,我如何下命令去迎擊啊?

這段對白其實不算爛,反而有種Cult片的趣味,不過這將軍說得這麼白,我不禁笑出來。羅伯特將軍對愛德華上校的答案大為滿意,於是向他揭露秘密--原來軍方老早以一般的無線電跟外星人接觸了!可是人類不明白外星語,軍方花了很多工夫,研發了「語言電腦」,終於能把外星人的訊息翻譯成英語。到底外星人有什麼訴求呢?是要侵略嗎?是要統治嗎?將軍播出聲帶:

「我是艾羅斯(那位中年大叔外星人),你們銀河系其中一顆行星的軍人。我知道你們不明白我們的語言,但我也知道你們能研發出語言電腦,所以你們現在能明白我的說話(艾活很是強調這些細節)。我們比你們先進得多,你們還是不相信我們的存在嗎?你們還以為這是宇宙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嗎?愚蠢的種族!我們不是來侵略,而是為和平而來,可是你們老是把我們的代表擊落(原來有打中?),我們不得不採用一些非常手段。我們會不惜毀滅你們,以防我們被毀滅……這個那個這個那……(下刪數百字廢話)」

簡單來說,便是外星人討厭地球人(港語,即囂張),像對高傲的千金小姐追求不遂,因愛生恨。而腦殘的美國政府寧願開戰也不願承認飛碟存在……唔,我說錯了,應該是導演安排腦殘的美國政府寧願開戰也不願承認飛碟存在。這種邏輯在一般科幻故事一定站不住腳,但在這作品嘛,被近乎惡搞的劇情催眠了大半小時,觀眾也覺得不太突兀了。

另一面,外星人大叔艾羅斯隊長和女外星人泰娜接喪屍上飛碟,送回母船給首領過目……


飛碟內部……見過母船內部後,我也懶得吐槽了

因為喪屍貝拉要掩面,不能讓他晉見首領,這偉大的任務當然留給艾活的愛將Tor Johnson,即是克萊探長啦。在母船上,艾羅斯隊長被首領斥責效率低(活該),他接下來的任務只能指揮一隻飛碟(雖然觀眾從來不知道曾出現的另外兩隻飛碟幹了什麼),這位可憐的外星隊長更禍不單行,女外星人用像是三歲以下小童不應遊玩的玩具電子槍輸入電流令喪屍活動,電子槍內部卻卡住了(卡住什麼?),胖喪屍突然向他施襲!


唉,剛被上司唸完又被下屬掐脖子,真是倒楣

千鈞一髮間,偉大的首領高呼:「把槍丟到地上!金屬片便會鬆開了!」泰娜如他所言,艾羅斯隊長才幸免於難。如果你以為丟槍這一下夠爆笑,接下來才叫人絕倒。首領見過胖喪屍後,叫泰娜帶走他,首領說:「把槍拾起,記得確定這槍沒有再卡住。」泰娜拾起電子槍,說:「唔,看來剛才一丟,電子槍回復正常了。」果然,對付故障的電器,狠狠拍一下是宇宙共通的修理法啊!

首領想出一道妙計(?),要艾羅斯執行。夏柏警長、愛德華上校因為飛機師謝夫的太太保娜遇襲,一同在飛機師家中的庭園會面。對,又是庭園,我懷疑謝夫的房子是沒有客廳的。當他們在討論案情時,喪屍貝拉突然出現!把兩名警員撲倒!更首次用雙手襲擊他們!


偽貝拉:我終於可以不用掩臉啦(設計對白)

眾人不斷開槍,可是喪屍是不怕子彈的。然而,各人面對如此恐怖的場面,卻沒有人逃走,像是吃了「含笑半步釘」,一步也沒離開。這時,一道死光從遠處射來,擊中喪屍!喪屍貝拉頓時變成白骨!


衣服被消滅,斗篷卻沒有?

原來外星首領的「妙計」,便是向人類展示威力,表示可以讓死者復活,也能把他殺死,更為艾羅斯爭取時間,讓他復活更多死人。到底把自己花工夫復活的死者殺死能展示多大威力、能爭取多少時間,我完全摸不著頭腦。從畫面上看,他大約浪費了人類1分12秒。這期間艾羅斯復活了多少位死者呢?零。這是當然啊,飛碟只有艾羅斯和泰娜二人,他們要把貝拉變成白骨,又如何有空去復活更多死人呢?

艾羅斯隊長大概是良心發現,不單把正在襲擊人類的喪屍消滅,還減輕了喪屍襲擊人的力度。那兩名警員都沒有受傷!只是被喪屍撲倒而已。夏柏、愛德華和謝夫三人決定主動出擊,往墳場找出元凶,留下兩位警員保護保娜。夏柏掏出兩柄手槍交給上校和飛機師--別問他為什麼一個人帶三把槍--愛德華和謝夫便被夏柏傳染了似的,拿著手槍耍帥亂揮,一同走進墳場。其實,大家都知道喪屍不怕子彈,為什麼還刻意拿槍呢?

當三人找尋飛碟時,胖喪屍克萊襲擊警員,擄走了保娜。這位警員竟然又一次活命,我開始懷疑之前的死者不是死在喪屍手上,搞不好那兩個掘墳工人是心臟病發,克萊探長是摔到頭而死的。三個男人終於找到飛碟,艾羅斯更主動打開門讓他們走進來,因為他想跟他們對話--即使泰娜問:
「我們之後要殺死他們嗎?太浪費了。」
「這是必須的,殺幾個人比起他們毀滅全宇宙來得好。」艾羅斯答。
「你永遠都是正確的。」泰娜說。
「當然,但這不是我說的,是偉大的首領的意思。」


用槍指嚇外星人的地球人

甫見面,夏柏便用槍指嚇對方:「你們兩個給我站住!」看來無論對方是不是地球人,他最優先考慮的是自己的警長身分。艾羅斯回答:「我們暫時會聽你的。」夏柏再說:「什麼暫時!你接著也要聽我的!」艾羅斯再--

咦?慢著,他們怎麼能交談的?二十分鐘前羅伯特將軍才說過軍方要用電腦才翻譯出外星語啊?艾羅斯也煞有介事地說知道人類要用上語言電腦才明白外星話啊?唯一的解釋是,艾羅斯把時間花在學習英語上,難怪這幾天下來,只復活了三隻喪屍……

艾羅斯在螢幕上顯示出昏倒的保娜被胖喪屍抱著的情景,謝夫大怒,罵對方是惡魔。艾羅斯反駁說他們其實來地球是為尋求地球人的幫助,可是美國政府卻一再拒絕承認他們存在。

「為什麼要找我們?」上校問。
「因為你們會製造出毀滅宇宙的炸彈!首先是爆竹,接下來是手榴彈,以後是炸彈、原子彈、氫彈……最後便是太陽彈了。這會導致宇宙毀滅。」
「不可能!沒有這種東西!」
「你們的科學家即將發明出來。」
「為什麼這個『太陽彈』會毀滅宇宙?」
「是這樣的,想像一個汽油罐,它便是太陽,喉管便是陽光,我在喉管上接上一個氣球代表地球,當地球使用太陽彈,便會產生連鎖反應沿著喉管往汽油罐燃燒,而其他接上這個罐的氣球也會被波及……」


親切的外星人比手畫腳解釋太陽彈的原理

縱使艾羅斯隊長費盡唇舌,三個頑固的地球人還是覺得他在胡說,期間謝夫還沉不住氣打了對方一拳(人類果然是野蠻人)。為了威脅地球人,艾羅斯讓抱著保娜的喪屍來到飛碟前,叫謝夫可以從窗子看到妻子的命掌握在外星人手上……


Tor Johnson在《怪物新娘》裡以同一手法抱著女主角……
這已經成為他的招牌甫士了

夏柏警長一再跟外星人說要帶他們回警署協助調查,外星人一再表示他可以殺死保娜,各人卻沒留意那兩位無所事事的警員。他們發覺保娜被捉走後,便走進墳場,竟然看到抱著女人的喪屍克萊探長!

警員A:特蘭達太太(保娜)在那兒!
警員B:拔槍準備啊!
警員A:不!克萊探長已經死了,槍沒有用!我之前把子彈打光,他也沒有倒下!
警員B:那麼,我找根棍子從後K他後腦,你抓住特蘭達太太快跑吧!


子彈沒用便用棍子……這是什麼道理?

於是,兩人偷偷走近喪屍,用力一擊,把克萊擊倒,救回保娜!這真是太神了!那根當作棍子的粗壯樹枝,一定是連吸血鬼也怕的桃木啊!小兵立大功,飛碟上夏柏警長看到保娜被救出,便指嚇外星人要帶他們回警署,可是艙門卻關上了。謝夫突然無厘頭衝前毆打艾羅斯(對,是毆打),艾羅斯不甘示弱,還擊一下右勾拳,更拿起桌子上的儀器用力向謝夫投擲,二人扭打起來……


外星格鬥技!小殞石右勾拳!

與此同時,夏柏警長和愛德華上校連忙欺侮弱質纖纖的女外星人泰娜,似乎想做出禽獸的行為……啊,不,他們只是想找方法打開艙門,而泰娜正企圖讓飛碟升空。其實,到現在我也搞不清楚各人行為的目的,艾羅斯和泰娜到底讓地球人幹什麼,謝夫和愛德華想外星人做什麼,觀眾只能猜想,自行詮釋(唯一肯定的是,夏柏警長想帶外星人回警署協助調查)。

混亂中,艾羅斯跟謝夫愈打愈凶,泰娜努力讓飛碟起飛,上校不斷扭動牆上的球狀物企圖打開艙門,夏柏警長則目不轉睛地觀看艾羅斯跟謝夫打鬥。上校打開了門,三人逃出飛碟跟警員和保娜會合,飛碟內卻因為謝夫把儀器亂丟引起火警,艾羅斯倒地,飛碟升空,著火,爆炸,玩完。


被地球人虐打的外星大叔和徬徨的外星女人


一眾兇手正在欣賞可憐的被害者在掙扎


兩名外星人被野蠻的地球人謀殺了

一眾地球人沒有對自己的惡行感到懊悔,只對外星人離開,餘下的喪屍不會活動變回死人感到安慰。他們沒想過人家的母船還在上空,也沒有想過那個什麼太陽彈會不會毀滅宇宙。電影完結前,神奇的克里斯維再次出現,再嘮嘮叨叨的說一大段外星呀、人類呀、未來呀之類。八十分鐘的精彩故事就此落幕。

這個《外太空九號計畫》系列來到尾聲,多謝收看。平心而論,雖然這作品真是爛得令人難以置信,胡來的部分多不勝數,十部B級製作的失誤加起來也不及這一齣多,不過,這作品的節奏明快,完全沒有悶場,高潮一浪接一浪(即使構想和手法也是糟糕之極),人類要省悟科技帶來自毀的中心思想也算言之有物。比起很多悶片,艾活的導演技巧並不是那麽差勁,只是他的著眼點和想法實在太異常,剪接和道具省錢省得太凶,換今天的角度來看,他可能是一位不錯的黑色喜劇導演……不過別讓他碰劇本便是了。


相關連結:
【我愛爛片】《外太空九號計畫》(一)
【我愛爛片】《外太空九號計畫》(二)
【我愛爛片】《外太空九號計畫》(三)
【我愛爛片】《外太空九號計畫》(四)
【我愛爛片】《外太空九號計畫》(五)(完)←閣下在此

2009年1月29日星期四

【我愛爛片】《外太空九號計畫》(四)


(雖然艾活的三大作品《忽男忽女》、《怪物新娘》和《外太空九號計畫》都被評為爛片,但只有《外》被評為特別爛。這大概因為三片中只有這一齣貝拉‧盧戈西沒有真正演出。貝拉雖然年紀老邁、口音不純,但他對演戲的執著和熱情,即使配上再胡來的劇本和混帳的對白,仍散發出奇特的魅力。一個好演員可以救一齣戲,可不是假的。有興趣的可以在Youtube看看他的名作《Dracula》的片段,那種深邃的笑容、閃著燐光的眼神,雖然演繹手法古老,今天看還是覺得很不賴。)

前回說到不擅說話的克萊探長被殺,警察們還在屍體旁邊耍帥,鏡頭一轉,已見三隻飛碟在荷李活上空出現,經過CBS、NBC等電視台大樓,報紙大字標題寫著「飛碟現身荷李活」。旁白克里斯維大師說道,美國軍方介入,以武力迎擊這些天外來客……


很強大的真實軍事片段--當然又是不費錢的演習片段


那邊廂接上布景板前的玩具飛碟加煙火效果

在那些真實的軍事演習片段中,士兵不斷發射飛彈,飛碟模型旁便劈啪劈啪的爆出火花。畫面上更插入了一位叫作愛德華上校的角色,扮作在現場指揮,可是他的影子卻被燈光打在「地平線」(布景)上。他一舉手,那些飛彈便咻咻咻的往前飛,他再舉手,攻擊便停止。飛碟都沒被打中,仍在布景天上飄浮著。如果你問,軍方打不中飛碟是不是因為外星人厲害,我可以答你一定不是,那是因為在片段中出現的飛彈,其實都是地對地的。不過一般觀眾大概分不出地對空和地對地飛彈的分別吧,不花錢的片段就別太講究了。事實上,艾活在前作《怪物新娘》中更拿了原子彈試爆的片段作結尾,可真豪氣干雲啊!

艾活式的蠢對白可說是無處不在。有一位士兵向愛德華上校報告:

士兵:長官,你擔心他們(外星人)嗎?
愛德華:他們一定有理由才來訪吧。
(Well, they must have a reason for their visits.)
士兵:來訪?這不就說他們是客人嗎?用大砲轟他們是待客之道嗎?
(Visits? Well that would indicate visitors! Are big guns the usual way of welcoming visitors?)

接下來鏡頭便轉到一隻更大更假的球狀飛碟,三隻小飛碟徐徐躲到它的後面(那是降落啦)……


這便是外星人母船

從外表看來,球狀的主船身、環形的外圍,雖然土一點也不失為宇宙船的理想設計,大概外圍是利用自轉製造離心力的模擬重力區,中心是發動裝置,而降落用的小型飛碟也是停泊在球型的主體內……那太空船的內部是什麼樣子呢?外星人又是不是綠色皮膚、耳朵尖尖、眼睛漆黑、手腳小巧那種典型的「Little Green Man」的樣子呢?


WHAT THE HELL...???

這是什麼鬼東西啊?!?!這是外星人和太空船內部?!拉個布幕、放些機器便當作外星太空船嗎?那桌子還是木製附有飾邊的!這不只是簡陋,簡直是亂來啊!不過艾活的電影中「亂來」是很正常的吧。外星人更離譜,隨便找個人穿上閃亮的服裝便叫「外星人」嗎?不化妝也可以戴個頭盔或帽子,不要給我說這些髮線嚴重後移、經歷著中年危機的大叔是外星人啊!


眼神嬌柔(?)的外星人首領

坐在桌子後的外星人的首領更誇張,身上的衣服像是中古武士,胸前還有個中世紀的斧頭標誌。這身打扮造型,給一百個人看,恐怕九十九個人會說他是中世紀騎士,餘下一個會說他是演員吧,誰會想到那是外星人??可見艾活的美學觀感和邏輯已超越我們,大概一百萬人中也未必有一個。外星人見到領袖都作出可笑的交叉雙手拍打肩膀動作,代表一種外星文化(?)。添布頓在《朱古力獎門人》中便借用了這個動作,讓那些小矮人Oompa-Loompa以這動作表示打招呼。

這位外星首領脂粉味很重,談吐有點女性化,原來這位演員Bunny Breckinridge是位喜歡扮裝的同性戀者,艾活有易服癖,兩人相識已久。Bunny Breckinridge大有來頭,不是指他是自願公開同性戀者身分的先驅之一,也不是說他曾主動尋求進行變性手術的途徑企圖成為美國首批變性人之一(但失敗),而是說他的家族Breckinridge是美國政壇的大家族。布雷肯里奇家在十九世紀初已有人出任參議員及司法部長,其中John C. Breckinridge最具來頭,他三十六歲時出任美國第十四任副總統,當時的總統是詹姆斯‧布坎南,繼任的便是林肯。他是至今最年輕的副總統,而在南北戰爭中,他更擔任聯盟國(即是南軍)的戰爭部長(所以戰敗後他逃亡了好一陣子)。Bunny Breckinridge便是他的曾孫,在一個專出政客、議員、社會活動領袖的家族中,Bunny的行為,某程度上也算是「先進」的社會活動吧。而且這麼一來,布雷肯里奇家連外太空的政壇也涉足了。

一男一女兩位外星人走進房間,向首領匯報進攻地球的戰況。「我們正進行第九號計畫。」男性的中年大叔外星人隊長說。「唔,是把死人復活的那個計畫嗎……」首領煞有介事回答。我真是很想問一下,第一至第八號計畫到底是啥。

畫面回到地面,又是飛機師謝夫和妻子保娜在庭園談話的場面。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兩夫婦總愛在接連發生離奇命案的墳場旁的庭園閒聊。丈夫正準備出差,擔心妻子的安全,要求她到城裡回娘家暫住,妻子當然笑說不打緊--難得地,這電影出現正常的情節--然而,保娜的答話卻有夠彆扭:

"The saucers are up there. And the cemetery's out there. But I'll be locked up in there."
「飛碟在那兒,墳場在那兒,但我會把自己鎖在那兒。」

哎呀,究竟那兒是哪兒?這是誰寫的爛對白?……呃,當然是偉大的艾活了。

接下來當然是老掉牙的噱頭啦。丈夫上班,妻子獨守空房,怪物自然會出現偷襲。掩面的吸血鬼摸進保娜的房間(這兒可以用上貝拉進出某房子側門的片段!剪接得完美無瑕!),在愉快的配樂襯托下,慢慢走到她的床前……


施襲中(?)的脊骨神經科醫生喪屍

……然後讓女人逃去。他沒有撲過去,沒有擋在唯一的出口前,更沒有伸手掐死對方--啊,對,他的雙手不能用。他只是眼巴巴看著女人逃出屋外。這喪屍果然有夠笨啊!不過,觀眾想不到這位飛機師妻子更笨,逃出屋外後,竟然往墳場跑去……她在墳場中遇上女喪屍(一如以往靠剪接完成),更碰上剛從墳墓爬出來的克萊探長!


第三隻喪……咦?卡住了?

沒錯,Tor Johnson肥胖的身形又一次製造笑點,他從地洞爬上來的時候卡住了!他奮力地掙扎爬出來,連身子也歪倒一邊,可是不大成功。艾活當然把這些片段全數保留……在他的字典裡果然是沒有「NG」這詞語的……

保娜幾經辛苦,從墳場裡逃出來(雖然她從沒有跟任何一隻喪屍出現在同一個鏡頭內),被經過的司機救走。這事情當然驚動警方,於是夏柏警長和一眾無能手下再次出場,往墳場查探。他們探索了一會,發現了奇怪的空墳,可是因為四周太暗,只能派一位警員跳進洞裡看看棺材上的名字。

夏柏:你看到棺材上的名字嗎?
警員:太暗了,給我手電筒吧。
夏柏:給你一支火柴好不好?

這群警察,在黑暗的墳場裡偵查,一行五個人卻沒有一把手電筒。夏柏還真的把火柴丟給部下,警員看到克萊探長的名字後便說道:

「這是克萊探長的棺材!但他不在裡面啊!」

既然你站在一副空棺材裡,不用再強調體形比你大兩倍的克萊探長不在棺材裡吧……

下回預告:軍方前往墳場!人類即將和外星人進行第三類接觸!

相關連結:
【我愛爛片】《外太空九號計畫》(一)
【我愛爛片】《外太空九號計畫》(二)
【我愛爛片】《外太空九號計畫》(三)
【我愛爛片】《外太空九號計畫》(四)←閣下在此
【我愛爛片】《外太空九號計畫》(五)(完)

2009年1月25日星期日

【我愛爛片】《外太空九號計畫》(三)


(這是較早期版本的DVD封面,沒記錯的話有發行商弄了個Box-set,把艾活的「名作」集合一套出售)

第二回裡我們提到已故的偉大演員貝拉‧盧戈西在艾活奇蹟般的導演技術下,以蒙太奇的手法演出車禍一幕。鏡頭回到墳場,這次親友們出席的便是這位老人家的喪禮。奔喪的客人們從小小的墓室走出來,這些小角色還刻意講述老人葬在墓室、他的妻子卻是土葬的原因,說是家族傳統云云。觀眾這刻未必了解導演艾活的苦心經營,但多看一會,看到貝拉的替身掩著臉孔很墓室走出來便恍然大悟--如果是土葬,演員要用雙手支撐身體才能從地洞爬出,這麼一來他便沒有手去掩面!看,艾活對他重視的劇情的解釋可真一絲不苟……雖然他對其他地方全然無視。

剛負責解釋劇情的男女,突然發現了屍體!對,便是那兩位遭女喪屍毒手的教會幹事掘墳工人的屍體!於是,警察終於介入事件!克萊探長(Inspector Clay)連忙駕著變形金剛的始祖「變形警車」和同袍一起趕往現場。你問什麼是「變形警車」?


出發時是黑色的福特轎車,車頂只有左右兩盞射燈


途中車頂中央出現了警號喇叭


到墳場時連車門也變成白色

這不是「變形警車」是什麼?短短幾秒的片段已有三段變化,連柯柏文也想招攬他加入博派吧。觀眾這時大概對背景中白天和黑夜交替的手法也有點理解,所以不會問「為什麼出發時是晚上,駕車途中是白天,到達墳場時又變了夜晚呢」這種愚蠢問題。據美國的網民稱,這場戲中三輛福特根本不同型號,事實上這電影中後來出現的汽車也是一樣毫不連貫,所以觀眾們就別再深究了。

來到墳場,克萊探長詢問先到場的警員……抱歉,我壓根兒聽不懂他在說什麼。事實上,連不少美國觀眾也不知道克萊探長在唸什麼對白,因為他的口音超重,說話咕嚕咕嚕的,比Hiphop界的說唱歌手更難懂。這位巨無霸演員叫Tor Johnson,本來是位摔角手,艾活看上他龐大的身型和奇怪的面貌,深知他是飾演怪人角色的好材料。沒錯,這位克萊探長即將成為第三隻喪屍,既然女喪屍Vampira不肯說話、吸血鬼喪屍貝拉不能說話(死了嘛),連胖喪屍也不交待一下被殺的過程便太過了。可是,Tor Johnson是位瑞典人,加上打摔角用不著唸台辭,叫他說話就像叫剛出道的阿諾舒華辛力加演說一樣。Tor Johnson除了在艾活的作品外幾乎沒有演出機會,不過他那嚇人的樣貌卻成了萬聖節的面具之一,到今天還是熱賣貨品。

克萊探長決定獨自到墳場走走,看看有沒有可疑的事情,另一邊廂,開場時抓著半圓形木板操縱桿的飛機師謝夫正和妻子保娜在家中庭園閒聊著。他們的家就在墳場附近,對接二連三的警號聲感到不安。謝夫跟妻子提到在天空看到飛碟的怪事,而他回到地面時,軍方人員卻再三要他發誓不能向他人透露。兩口子討論著飛碟和軍方如何如何時,忽然一記狂風和強光把二人擊倒--呃,不,很明顯是二人自行倒下,還特意拉倒桌椅,扮作飛碟低空飛過的情形。OK,這是低成本手法,也沒什麼好吐槽的,可是在墳場有著同樣的演出,卻變得十分有趣--那時兩名仵作正抬著擔架床,床上有一具屍體(假人),警員們正在調查,忽地暴風掠過,眾人倒地,那兩個仵作連忙把屍體用力拋高(假人沒辦法扮作被強風吹倒嘛),再俯衝地上,墓碑也被撞得左搖右擺……NG?重拍?艾活是「一Take過」主義者,他絕不會浪費菲林和時間在重拍鏡頭上!所以這種明顯的穿幫也是OK的!

飛碟降落墳場深處,把貝拉(替身)喚起成為喪屍,他便和女喪屍合力殺害落單的克萊探長。Vampira的片段還是靠剪接補上,貝拉(替身)沒法子舉手(要掩面嘛),所以克萊探長怎死,觀眾還是只能意會,無法目睹。這一場較好,至少女喪屍舉起雙手向鏡頭逼近,配上克萊探長的慘叫,比較易懂。開場至今死了五個人卻沒有一個死亡的鏡頭,以今天的標準搞不好這電影可以用「G」級來上影(香港的I級)。克萊探長曾開槍,可是連開數槍,兩隻喪屍還是步步進逼……

當開第一槍時,還在調查的警長夏柏和兩名警員即時察覺,夏柏輕描淡寫地說:
「看來克萊遇上麻煩呢。」
傳來慘叫後,一名警員說道:
「大概跟剛才的怪事有關吧。」
夏柏警長便說:
「我們去看看吧。」

看來,克萊探長平時一定十分刻薄,惹來下屬怨恨,否則,他們怎會聽到槍聲和慘叫時如此淡然呢?我看,這段劇情的內容其實是:

夏柏說:「看來克萊遇上麻煩呢。」
(心聲:咦,那混球遇上兇手嗎?)
警員說:「大概跟剛才的怪事有關吧。」
(心聲:慘叫了!那該死的被襲擊了!)
夏柏說:「我們去看看吧。」
(心聲:慢一點,先待他死得徹徹底底……)

當三人發現克萊探長倒在地上,他們沒有第一時間呼救,也沒有檢查他的狀況,只是呆呆地站立著,一言不發看著死翹翹的上司。他們甚至沒有警戒兇手還在不在附近。良久,一位警員蹲下,伸手摸了探長,夏柏問道:「死了嗎?」警員答:「死了。」要命啊!真不知道這幾位在演什麼。夏柏警長還有個小動作極之嚇人:


先用槍管搔癢,再以槍嘴對著下屬亂指吩咐對方辦事……

夏柏到底怎升上警長的位置的?我想一定是他的手槍走火,不小心把前任警長打死他才獲得晉升吧。如果他演流氓警長便真是一流……

一隻蒙太奇女喪屍、一隻無法放開雙手的掩面吸血鬼、一個死去的胖探長、一群無能警察、一對還在庭園無事可幹的飛機師夫婦……真刺激耶。下回神秘的軍方和復古的外星人登場!真不愧是爛片之王,想不到寫了三回還有巨量的材料可寫……

相關連結:
【我愛爛片】《外太空九號計畫》(一)
【我愛爛片】《外太空九號計畫》(二)
【我愛爛片】《外太空九號計畫》(三)←閣下在此
【我愛爛片】《外太空九號計畫》(四)
【我愛爛片】《外太空九號計畫》(五)(完)

2009年1月21日星期三

【我愛爛片】《外太空九號計畫》(二)


(這是偉大的《外太空九號計畫》的2006年復刻加彩色版DVD。導演艾活泉下有知,不知道會因為有人欣賞而高興,還是因為被人擅自更改他的「傑作」而憤怒呢?)

上回說到這部「神作」的製作背景,這次我們可以細看它的劇情和演出。一開場,觀眾看到斗大的字「Criswell Predicts」(克里斯維預言),接著便有一個男人以古怪的腔調說出奇怪的旁白。


「神奇的克里斯維」(The Amazing Criswell)

這位克里斯維是何許人也?原來50年代的美國心靈學、靈媒等超自然學說十分昌盛,電視台常常找一些自稱有神奇力量的人客串節目,這位Criswell大師便是其一,不過他最著名的不是準確的預言,而是胡說八道的猜測。他曾預言「宇宙射線擊中丹佛市,令所有鋼鐵變軟」,又說過「食人族將會復興」。他唯一準確的預言是「甘迺迪總統會因為一些事情無法連任」,可說是萬中無一的異例。「克里斯維預言」是他在電視節目中的環節,電影以此作為開場,還可以吸引一般觀眾。不過,克里斯維的旁白內容,令人啼笑皆非:

"Greetings, my friend. We are all interested in the future, for that is where you and I are going to spend the rest of our lives. And remember my friend, future events such as these will affect you in the future."
「各位朋友,您們好。我們對未來感興趣,因為你跟我將在那兒度過餘生。請記著,我的朋友,這些未來的事情會影響你們的未來……」

這是什麼廢話?我們不在未來度過餘生,難道是在過去嗎?未來的事情會影響我們的未來?這又是什麼廢話啊?「你明天不吃飯的話,你便會想吃飯」「你今晚不睡,明天便會很累」……這不是預言,是人類基本的邏輯思維……雖然我相信50年代的美國人很單純,但這種對白,恐怕連中世紀黑暗時代的農民也覺得無聊吧。

旁白過後,畫面出現演員名單、電影名稱等等,尚算有氣勢。故事開始是貝拉‧盧戈西參加葬禮的片段,旁白說這位老人失去了妻子,人生悲哀云云。鏡頭一轉,出現一架飛機(這是艾活從其他現成的菲林中找來的片段),接著的畫面便是兩位飛穖師和駕駛艙的樣子……咦?駕駛艙?


駕駛艙……?

這便是「艾活式布景」!觀眾留意的是劇情,畫面細節絕不理會,所以布景有點簡陋是可以接受的!一面木板挖個洞加一幅布便可以代替機艙牆壁,掛個墊板便可以代替儀表版啦。操縱桿?什麼操縱桿?隨便找片木板削個半圓形,放在演員面前便行了啊!漆成黑色便更完美!這比發展中國家的兒童電視節目的道具水平還要低……

如果這布景已令你發笑,這電影餘下的個多小時一定能讓你捧腹。當兩位飛機師閒聊時,一道強光襲來,原來飛碟出現了!未見飛碟,先見強光,但伴隨強光而來更有別的東西……


留意畫面正上方的陰影

呃,收音麥克風的影子入鏡了。兩位演員還要表現出飛機遇上氣流的情形,雙手抓著古怪的木板……不,是操縱桿,搖動身子扮作不穩。


飛碟!

鏡頭再轉,飛碟現真身!呃,簡陋也算了,觀眾還能清楚看到吊在飛碟上方的線!真的好像兒童節目……不,不打緊!觀眾不是來看這些的!故事最重要!演員最重要!

故事回到墳場,飛碟在附近藏匿。兩名演技奇差的掘墳工人說著毫無感情的對白。
甲:「你聽到什麼嗎?」
乙:「好像聽到。」
甲:「不像是噪音,尤其這兒沒有。」
乙:「嗯,有點怪怪的。」
甲:「可能我們老了。」
乙:「唔,無論那是什麼,它也離開了。」
甲:「那也是我們最好的選擇,離開。」
乙:「嗯,我們走吧。」
他們的演技奇差,像是外行人演戲,明知道鏡頭在哪兒,於是刻意迴避直視鏡頭,又硬繃繃的把對白唸出來。雖然這兩個角色一會兒便要死了,但這也太不專業吧……沒錯,這兩位的確不是演員,是外行人。電影的名單中沒有他們的名字,但根據資料,這兩位老兄原來是這電影的監製--這種自資的電影,監製除了導演外,便等於投資者。上回說過,這電影金主是某家教會,所以這兩位其實是教會的幹事……

當兩位教會的執事挖墳工人離開時,遇上第一次出場的女喪屍!兩名工人呆呆站立著,鏡頭一轉便現出可怕的女喪屍的身影,女喪屍緩緩提起雙手,畫面外傳來兩聲悽慘的叫聲--之後沒了。沒了?沒有女喪屍掐住工人的脖子,沒有工人逃命的情形,只是兩組毫無關連的鏡頭,代表工人命喪在女喪屍之手。這是蒙太奇啊!從兩組鏡頭的交替之間來推展鏡頭後的故事,簡直是超越傳統蒙太奇的意識流拍攝手法。觀眾要花想像力來推測工人和喪屍之間的關係,是藝術電影的上佳示範……咦,這是科幻喪屍片喔?


一邊是白天外景一邊是黑夜廠景,不是蒙太奇是什麼?

這位女喪屍是誰?這位演員叫Vampira,是50年代一個恐怖搞笑的電視節目的主持人,曾獲提名艾美獎,是一位具有知名度的明星。艾活找到她飾演三隻喪屍之一,令電影更有叫座力,可是,他不大想花錢在Vampira身上,反過來說,Vampira也未必願意在艾活的爛片中擔任主角。於是,艾活叫Vampira以她在電視節目的裝扮亮相,而她的所有片段,更在短短兩小時內拍完,她亦只收到演員工會規定的最低工資二百美元。可想而知,這種蒙太奇的手法未必是艾活的原意……

看過上回的故事大綱,也知道另一隻喪屍由已故的貝拉‧盧戈西飾演。艾活把他替貝拉拍的生活片段插入,片中貝拉走出家門,拿起花朵,一臉哀傷地離開畫面。慢著!如何交待他死亡呢?偉大的艾活又一次發揮他的蒙太奇魔力,當貝拉離開鏡頭時,配上尖銳的煞車聲和慘叫聲,再剪接一段馬路的片段,完成!這代表老人家被車撞死了!雖然貝拉離開鏡頭後,觀眾仍清楚看到他的影子,但不要緊,這些細節沒人會理會嘛!總之他死了!

原來我寫了這麼多,才不過是電影的首8分鐘……搞不好這篇文章要分五至六回?下回待續~

相關連結:
【我愛爛片】《外太空九號計畫》(一)
【我愛爛片】《外太空九號計畫》(二)←閣下在此
【我愛爛片】《外太空九號計畫》(三)
【我愛爛片】《外太空九號計畫》(四)
【我愛爛片】《外太空九號計畫》(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