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男平均14性伴
今天新聞有這樣的一則,內容說網上調查指出香港男性平均有14個異性性伴侶,女性有4個。很多人很簡單地認為這說明了香港男性比女性濫交。我不是要談道德問題,只是,看到這樣的內容令我十分疑惑。
一個集(set)裡,如果一個個體跟另一個個體構成雙向的關係,另一個個體自然跟這個個體有著相同的關係。簡單來說,像是足球聯賽中,中國隊跟巴西隊踢了一場波,完場時不但中國隊得到跟巴西對賽的結果,巴西隊也得到了跟中國隊對賽的成績。或者複雜一點,用得失球來說的話,中國隊進了巴西隊兩球,賽後中國的得失球差是+2,巴西是-2,而所有得失球差的總和一定是零(國內有名的運動評述韓老師也發現到這個驚人的巧合),不會突然出現+1或-1這些幽靈入球/失球的可能。
言歸正傳。如果A先生跟B小姐上了床,我們可以說A先生失了1球(為了政治正確的原因我不會說他進了球),而B小姐得了1球。之後A先生再跟C小姐發生關係,A先生現在是-2,而B小姐C小姐各為+1,總得失球差為零(-2+1+1=0)。現在假設有一群人,男性有x人而女性有y人,男性平均有m個異性性伴侶,而女性平均有n個異性性伴侶,那麼從男性的角度而言總共有x乘m段性關係,而從女性角度來看則是y乘n段--而這兩個數字必須要相等的,正如得失球的計算一樣,所以xm=yn。問題來了:新聞說的m和n分別是多少?
14和4。
憑這個數字我們可以知道什麼?
可能答案1:調查的男女比例為4:14,即是2:7。不過如果在一個男女關係的調查裡男女受訪者的數量相差如此大的話,這個調查太沒有意義了。否決。
可能答案2:香港有性能力的男女比例為2:7。這樣一說的話,原來香港有三份二男性患有不舉/陽痿/性冷感。否決。
可能答案3:香港男性大都跟外國女性發生性關係。可是,全球的男女平均異性性伴侶數字為13和7,結果還是不對。否決。
可能答案4:男性喜歡誇大自己的性伴侶數目,女性傾向隱藏這資料。我們需要一個全球的網上調查來查證一個幾百年來男權社會下的常識嗎?否決。
可能答案5:香港男性(甚至全球男性)跟大量外星人發生性關係。
可能答案6:香港男性(甚至全球男性)搞錯了「異性」的定義。
可能答案7:香港女性(甚至全球女性)都有失憶症。
……
其實除了上述第4項的「謊言」外,有沒有較為簡單合理的解釋?有。就是有個別女性跟大量男性發生性行為,但她沒接受調查。這便合理地解釋了數值偏差的原因。
那麼,到底憑這個調查,我們可以知道什麼事實?
新聞中有這句:「調查所指的性伴侶,意指所有曾發生性關係的異性,召妓亦計算在內。」
結論:妓女不喜歡上網。
2007年9月27日星期四
港男女性伴侶的數學問題
2007年8月1日星期三
香江遺珍 遮打爵士藏品選
2007年6月26日星期二
只有你聽得到‧きみにしか聞こえない
日本正在上映的新片,乙一原作,DCT主唱主題曲。男主角是小出惠介,即是交響情人夢裡擁有少女心的小鬍子阿夫羅頭真澄。
這作品原題為「Calling You」,是乙一老師早年的作品之一,收錄在《被遺忘的故事》中,後來由乙一親自改篇成CD Drama,主演的是新谷良子和入野自由,並更名為「きみにしか聞こえない CALLING YOU」。漫畫版更有兩個,一個是都筑 せつり的少女版,微妙的是剛推出新版是清原紘的「男性向」版本(角川官方稱)。
Dreams Come True主唱的同名主題曲Single亦在首週打進銷售榜第4位。
雖然預料不會引起什麼哄動,但應該比去年另一部乙一作品、陳柏霖(!)和田中麗奈合演的《在黑暗中等待》合大眾口味吧。
電影官網:
http://www.kimikoe.jp
2007年5月17日星期四
港聞娛樂過娛樂版
最近的新聞,愈來愈幽默,更是黑色幽默。
中大學生報情色版鬧得沸沸揚揚,坊間說鼓吹亂倫及人獸交等事項。沒錯那兩期的內容很低級,但低級不可以是學術研究嗎?編委們應該快快指出問卷調查的學術分析將於下期繼續,這樣的話便可以過骨--可惜編委成員只有吳嘉倫不是吳敏倫,畢竟香港是個很白癡的社會,只要找個名人出來說兩句便可以名正言順了。李天命好像說過,這個偉大的現像叫作什麼鬼訴諸權威吧。
因為中大學生報情色版被評為二級,所以不可以向十八歲以下的人傳閱。各位中學的同學們!你們只可以嗅嗅臭豆腐的氣味,便要猜猜這件豆腐吃起來會不會令人作嘔。因為有一個叫「嘔心及難吃食品審裁署」的機構派出幾位「試食員」指出這種豆腐是二級難吃食物(我們不知道這幾位試食員對該菜餚有沒有主觀偏見),所以各位中學同學只能猜猜這件豆腐的味道--通識這科目真偉大,真是讓孩子們發揮想像力的好學科。
明報轉載了學生報,也給送了去接受審查。我強烈建議同時把5月5日明報的「姦羊漢喪『妻』 養便宜仔做寄託」一併送檢,怎看後者也來得更嚴重:人獸交、強姦、通姦(指山羊)、誤殺……最好也把同日有刊登這新聞的報刊也送檢,還有兩年前描述二人、不、一人一山羊案發經過的刊物也送檢:大概有時代週刊、紐約時報、BBC……
聖經也給人投訴有亂倫和暴力描述,但影視處比審裁署早一步跑出來解畫。對於聖經為「人類文明一部分」,「沒有違反一般合理社會人士普遍接受的道德禮教標準」的說法,大概全球至少有12億人反對--伊斯蘭教徒老早就認為舊約聖經的內容在歷史進程中已被篡改了。
馬力說六四沒屠城。當然了,只不過是「天安門廣場」吧,又不是「北京城」--所以六四只是「屠場」,沒「屠城」。
美國人從深圳買了假勞力士手錶後,在美國被海關索償40萬美元(最後上訴得值)。我建議美國的關員先去讀一讀經濟--經濟笨蛋如我也明白向自己的國民拿賠款不會改善貿易逆差喔?
古惑天皇上訴失敗,即時入獄。其實這已經很划得來啦,看看人家放條只有十數Bytes的鹹Link便罰了五千,你放了幾G的電影,按比例計,不用你坐監要你賠你就真的生不如死喇。
教院風波……老實說,我沒看,太悶。雖然羅太穿著旗袍跟李柱銘大戰,搞齣港版羅生門,甚至爆出「如果每次看到批評文章就發怒,豈不是很容易入青山醫院」等名句,但劇情實在太膠著。希望羅太跟跟潮流,在聆訊中來句「邊個係人,邊個係鬼,我有眼睇!」,之後再來一句「未登天子位,先置殺人刀!」,包保風頭一時無兩、人氣爆燈,到時普羅大眾便不止關心大契幾時死、細契又會否不得好死吧。
李嘉誠說大陸經濟過熱泡沫遲早會爆?這種人人皆知的悶蛋新聞,放到財經版啦~~
2007年5月15日星期二
西尾維新《絞首浪漫派》讀後感
先謝謝阿唯借我書。
斷斷續續地,從上下班的交通中擠出時間,終於把西尾維新的「戲言」系列第二作《絞首浪漫派》讀完。認識我的朋友大概聽我說過,我對前作《斬首循環》的評語不過爾爾,那此作又如何呢?如果我給《斬》的分數是5分至6分之間的話,《絞》我會給8分。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
《絞首浪漫派》講述第一身的主角「阿伊」在大學校園認識了幾位同學,某次聚會後其中一人被殺……大概就是如此。那個副題中的「人間失格」是個有趣角色,但那是點子。文字運用仍然不是我杯茶,大概因為主角伊君是個叨嘮的人格障礙者,所以不少章節的描寫很飄浮--對,不是「輕浮」,是「飄浮」。可是,我對《斬首循環》的最大不滿,今作已經完全改過來,所以讀得還算愜意:我最不滿前作的設定太胡扯,太造作。《斬首循環》中那些所謂的「天才」們,坦白說,描寫得很混。用組合語言編程代表一個人是天才嗎?這等如說一個人只用鐵枝和扳鉗來造了台汽車--真正的天才會用鐵枝和扳鉗製造新的「工具」來協助自己製作新的東西。又或是為了表現廚師的天才,於是編了「今天的晚餐是滿漢全席」這種不合邏輯的情節--正式的滿漢全席,是要吃三天的;就算是民國後縮減了的版本,也有108道菜,足足要吃上一天,沒有這種排場的,稱不上「滿漢全席」。由這一群所謂的「天才」衍生出來的殺人事件,我實在投入不了。原則上,《斬首循環》的故事是有可取之處,然而失實的氛圍令它的推理性大打折扣……它不同於清涼院流水的作品,後者的寫法帶有強烈的「反推理作品」的諷刺性,而前者卻是走正真正銘的本格派路線。
吐了一堆對《斬》的槽,當然要說說為什麼我對《絞首浪漫派》大有刮目相看之感。第一,最重點的,那堆胡扯的設定全部沒了。藍色學者玖渚友只是個大配角,最強紅色哀川潤也只出來串串場,人間失格零崎人識嘛,就算他有設定上有多不合理也對故事主線無損(而事實上,這個殺人鬼的設定比那些「天才」們更有說服力--一個視殺人肢解為平常的使刀高手兼變態,的確沒有什麼可以找蹅的地方)。真正的故事集中在阿伊和四位正常的同學身上。殺人動機、佈局、理由也切合人性,更有趣的是,這作品把主角伊君的「非人化」描寫得更清晰更透徹。我看前作完全感受不到阿伊的所謂「背負」或者「無情」,但《絞》卻把這個角色完全立體化。其實,如果有心看這兩本小說的話,我建議先看《絞》再看《斬》,因為當認識了阿伊和玖渚友兩個人的性格和關係後,《斬首循環》的故事中好幾個情節會變得更有味道。西尾維新在《絞首浪漫派》中更善用了那種「飄浮」的文字技巧來掩藏事情的真相,令讀者在看完最後一章時會翻看全書,驚覺伏筆的明顯、違和感的原委。
《絞首浪漫派》不是本格派作品。但相比本格派的《斬首循環》,《絞》無論在哪一方面也更為優勝。個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