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3日星期六

99%的滿足和1%的遺憾


讀完了石田衣良的《秋葉原@DEEP》。

一如《波浪上的魔術師》和《池袋西口公園》,描述小人物挑戰巨人,只是把舞台搬到秋葉原。因為主角們充滿特色(和怪癖),比起金融大戰的《波浪上的魔術師》,此作更活潑好玩。故事正章由六人的集合,創製了人工智能型搜索引擎「酷克」,到被惡魔大企業社長使詐擊倒,再部署復仇拯救酷克,節奏明快有趣;而開始的零碎片段,也提供了更完整的故事背景和伏線。作品中,不少人物、事件、技術也有參考現實的資料,所以趣味盎然。當中的人工智能搜尋引擎也不是天方夜譚,理論上是可以開發的東西。

對這作品,滿意了99%,可是餘下的1%真的很不滿。

那便是它對「人工智能」的定義,最終還是回到老掉牙騙一般讀者的模式。這大概不能怪作者,畢竟他不是程式員,單單資料搜集上也做到如斯地步,算好了。可是,最後在技術上還是出現了像《Electric Dreams》(1984年美國電影,港譯「鬼馬電腦追女仔」)(我竟然記得?!)般無稽的結局。

以下隱藏了故事內容,不介意的可以點來看:


泉蟲可以寫出一個能自我學習的Chat-bot,好,沒問題。我也可以假設結衣輸入了大量資料,建立了一個超巨大的資料庫,就像複製了自己的人格,成為了一個擁有結衣性格的Chat-bot。我亦可以接受假設「酷克」有著同樣的機制,在網上攫取資料,在語法分析下建立了龐大的資料庫,形成了一個人格。

但是,泉蟲在網咖內打了串密碼便可以召回「在網上遊走的結衣大姊」,不合理。先假設這程式在網上以病毒的方法複製並潛伏在某些伺服器內(這就是現實中所謂的「網上解放」),並會自行找尋其他伺服器侵入之,那泉蟲沒可能隨意招魂似的把結衣喚回來。正確方法是,泉蟲在某幾台伺服器設有後門,「結衣」這程式則內置了這幾台伺服器的資料,定期會到這些機器上檢查,如果發現了泉蟲的暗號,便會自行複製並執行。可是,大概沒有病毒會「內置伺服器資料」這麼笨吧。

這一點已算小問題,最大問題是結局中,「酷克」為了救主角們而行動了。這大概也沒問題,畢竟「酷克」是個會自我學習的軟件,問題是他被「監禁」期間,是沒有外接互聯網的。「結衣」(和「酷克」)的能力(假設)是透過資料學習建立人格,但這決不會像故事中一把「酷克」連上網上,不到十秒「酷克」便懂得跟東京都知事討價還價了。這段著實太兒戲。另外,要阿欄(Box)和小光(Akira)用拳頭硬拼特種部隊也太KUSO,不過至少沒什麼好反駁,算吧。

大概是程式員的心態作怪,才會挑這些骨頭來說。搞不好有當男妓的對《娼年》也是大大鞭撻吧。(笑)
這本我歸類為「科幻社會小說」(沒錯,是Sci-Fic)還是十分十分有趣的。


因為看完了原作,可以看漫畫版了。一看之下……

這是什麼來的啊?!

這不是改編吧,簡直是同人誌!二次創作!人物設定、故事劇情、大綱主旨‧完‧全‧不‧同.啊!!!

如果不叫作《秋葉原@DEEP》的話,也算是本可以一看的御宅向漫畫吧,但怎麼在這名堂之下亂搞啊?原作中,倒沒有強調過御宅們被歧視的地方,相反更是很平實地描述各人的自省。御宅也是人,石田衣良的作品從沒有把某一群族貶低或平反,只是著眼於「人」這個要點。不論你是宅還是男妓還是小混混,總之你就不用跟著你身上的標籤去過活,認同人家的觀點!

簡單來分,小說版是IT向的,漫畫版是ACG向的。
這句同時適用於作品和讀者雙方身上。

附‧漫畫版和小說版人物比對:
1.Page(阿頁/比治):漫畫中是個駭客天才少年,被其他人拉攏加入「秋葉原@DEEP」;小說版是個嚴重口吃的文藝青年,但頭腦精明文采非凡,「秋葉原@DEEP」的創立人兼社長。漫畫版把他跟另一個主角,天才少年駭客泉蟲合併了。
2.太鼓:漫畫版和小說版一樣是個會當機的音樂家,但小說版中他並不會弄手辦模型,只喜歡作曲和打音樂電玩。
3.Box(阿欄/波古斯):兩個版本一樣是個恐懼女性、患有潔癖的圖像設計師,但小說版中他有買美少女手辦來組合,另外他的美學觀感(?)能接受的三次元女性中只有Akira(小光)一個,但二人經常互相吐糟。
4.Akira(小光/阿基拉):漫畫版是個花瓶(?),但小說版她可是全部主角中最強悍的一位,格鬥技天才,漂亮的肩膀下是連大漢也能殺敗的拳頭……小說版中她和Box才是配對吧?
5.泉蟲:漫畫版給同化了。患白蝕症的天才駭客少年。
6.達磨:漫畫版失蹤了……(汗)小說版中的法律顧問兼推銷員,三十歲,留羊咩鬚。
7.中込威:比起漫畫版,小說版的中込城府深得多!

一般來說,漫畫版有原作的話我會勸人先看原作,但這本嘛……
先看漫畫也沒差,免得看完原作再看漫畫會失望!

我想真人版不會這麼胡來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