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5日星期四

《姑獲鳥之夏》:變格與本格與反推理的交點


之前的文章曾提及京極夏彥,今天就詳談一下他的出道作《姑獲鳥之夏》。某年京極夏彥偶然地寄了《姑獲鳥之夏》的原稿給講談社的編輯部(事實上他只是隨意拿起手邊的小說打電話到編輯部,根本沒有想清楚要找哪一家出版社),原本料想對方要花好些時間才有回覆,不料三天後講談社便表示希望出版--京極夏彥之前從沒寫過小說,《姑獲鳥之夏》是他的第一篇作品。

《姑獲鳥之夏》的背景為1952年戰後的東京,以作家關口巽為第一身的角度,描述一件怪異的事件:一名男子於密室裡消失,其妻子之後懷胎二十個月尚未生產,而肇事現場的醫院更有嬰兒連續被殺的傳聞。協助解決事件的有奇異的沒落望族偵探榎木津禮二郎、刑警木場修太郎、以及整個故事的真正主角,本名中禪寺秋彥的神社神主兼驅魔陰陽師暨舊書店老闆的京極堂。從佈局來看,《姑獲鳥之夏》是變格派的推理作品--以妖怪、陰陽術、超能力等怪力亂神的點子來貫穿整個故事,當中的偵探榎木津更有「看到」他人過去的能力,可謂超現實。可是,縱使有這些元素,到頭來這小說還是以本格派的解謎為骨幹,給讀者一個現實得過份的合理解釋。這就是《姑獲鳥之夏》的成功之處,作者以變格派的手法去包裝一個本格派的推理故事,取兩者之長合二為一。

退一步來說,《姑獲鳥之夏》並不是一本出色的娛樂小說,尤其一開始京極堂那段長達全書七份之一的「心靈和意識和大腦的關係」、「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以及「傳說和歷史的認知」冗長理論,嚇怕了不少讀者。當然,反過來說,這作品竟然能把以上的東西串聯起來,可見這小說的內容和作者投放在伏線上的資訊規模是如何龐大。就像《達文西密碼》,作者採用新角度來詮釋一些深入民心的知識,故事的發展往往更出人意表。其實在這方面《姑獲鳥之夏》有點反推理小說的特質--推理為虛,闡幽為實,以找尋犯人為手段讓讀者在小說中探究更深邃的意義;不過,京極夏彥沒有過火地把小說寫成另一本奇書,保持著本格派的解謎主軸。故事中段開始節奏明快起來,京極堂這位搖椅偵探(榻榻米偵探?)出動時更是峰迴路轉,解決事情的手法爽快過癮。

在此不得不提一下,獨步出版的中文版十分不錯,尤其是翻譯。因為《姑獲鳥之夏》內容中提及的理論和知識十分廣泛艱澀,據知舊版的中譯本未能表現出原作的神髓;新版的不但作出準確翻譯,更附上適量的注釋,讓讀者更理解更投入故事。譯者林哲逸應記一功,期望繼《魍魎之匣》後盡快推出下一本京極堂系列作品。

之前提過,因為《姑獲鳥之夏》的出現令講談社舉辦了梅菲斯特賞,所以坊間稱京極夏彥為「第0屆梅菲斯特賞得主」。《姑獲鳥之夏》成為日本推理小說界一部劃時代的作品,亦於2005年被拍成電影。電影能不能掀起另一個熱潮?坊間對電影版的評語是十粒星--如果滿分是100粒星的話。到底是不是這麼不濟事呢?在下有幸看過電影版,稍為談談自己的看法。

先說個人認為的優點:選角一流,演員出色。堤真一飾演京極堂,把那種沉著、洞悉天機但又有點無賴的特質完全表現出來,飾演關口巽的永瀨正敏更加把那股內斂、懦弱、處處給京極堂吃得死死的三流文士性格表露無遺。有人對美形的榎木津由阿部寬飾演表示不滿,但從演技而論他把這個脫線偵探的特徵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且,其實阿部寬只是沒有小說中所說的那種像Gackt的外表,他在片中的俊男形象還是很突出。唯一我覺得外型上不足的是飾演木場刑警的宮迫博之,他的個頭太小,連榎木津也比他高大,沒有原作中那種粗豪的感覺;還好他的演技不錯,在其他地方補回分數。電影的畫面十分漂亮,很有味道,亦令觀眾感受到戰後東京的氣氛。

好了,那差的地方呢?除了以上所說的,全部。其實,用「差」來形容有點不實,應該說是「作為一部推理作品它很差」。最大問題在於劇本編排、故事推展、細節交待全都不夠慎密,原作中重點的對白和情節很多時被淡化了,應該刪減一下的卻原原整整地拍出來。文首說過那段長達全書七份一的京極堂理論,電影中竟然完全收納,可是卻把關口所說、讓讀者更明白京極堂原意的對白刪走,變成了十分鐘的京極堂個人演講。另一方面,導演使用了很多意識流的拍攝手法,結果讓觀眾魂遊太虛。如果不以懸疑電影來看,導演實相寺昭雄用了他一貫的個人手法去拍攝這電影,燈光、閃過的片段、背景的細節等等也表現出原作的藝術風格,可是在故事上的表達力卻有天壤之別。記得有人說過,關口晚間走在暈眩坡上,漆黑中打了探射燈在他身上的場面十分古怪;如果以寫實電影的角度來說當然很混帳,但事實上不少藝術電影的大師級導演也採用這種類似的手法。


導演實相寺昭雄已於去年離世,所以我們沒法再從他的新作品中看到他究竟愈來愈意識流還是回歸寫實。或者我們可以看看即將上映,換了導演的《魍魎之匣》電影版又如何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